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815音乐教育课程与方法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杜威的“附带学习”与( )为隐性课程的深入研究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A. 克伯屈的“主学习”

B. 克伯屈的“副学习”

C. 克伯屈的“附学习”

D. 克伯屈的“相关学习”

【答案】C

【解析】杜威的“附带学习”与克伯屈的“附学习”已经提出了后来的隐性课程研究所涉及的许多重要问题,这为隐性课程的深入研究打下了最好的基础。

2. 在教育史上,首位倡导教学论的是( )的教育家( )。

A. 法国卢梭

B. 捷克夸美纽斯

C. 德国拉特克

D. 美国夸美纽斯

【答案】C

【解析】独立形态教学理论的产生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15H ~1635他在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学校改革的《奏书》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3. 加涅与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应具备四个前提条件,下面各项是对此进行的有关表述,其中不确切的是哪一项?( )

A. 教学必须要实质性地为社会的未来发展而设计

B. 设计应当包括短期和长期的阶段

C. 设计应当对个体的发展产生真正的影响

D. 设计必须建立在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的基础上

【答案】A

【解析】加涅与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应具备四个前提条件:①必须为个体而设计;②设计应当包括短期和长期的阶段;③设计应当实质性地影响个体发展;④设计必须建立在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基础上。加涅认为人的学习是包括不同层级的。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是不同的。

4. 下列哪种教学组织属于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 )

A. 文纳特卡计划

B. 班级授课组织

C. 道尔顿计划

D. 凯勒计划

【答案】D

【解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凯勒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末系统确立起其“个别化教学体系”,亦称“凯勒计划”。凯勒计划既吸收了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的一些积极因素,也吸收了斯金纳程序教学思想的一些有益成分,还吸收了布卢姆的一些教学思想。可以说,凯勒计划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美国个别化的教学传统。

5. ( )主编的《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对历史进行了大跨度的审视,将其划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

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和后现代时期。

A. 古巴

B. 泰勒

C. 普罗沃斯

D. 利维

【答案】D

【解析】《国际课程百科全书》主编利维对教育评价的历史进行了大跨度的审视,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后现代时期。

6. 按照斯金纳的理论,下面表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

A. 研究学习者的行为重要,但研究他们头脑内部发生的,事情更是科学研究应该注意关心的主要问题

B. 在教学的设计中,要遵循逐级分化、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融会贯通等原则

C. 教学设计要依据“操作条件”和“积极强化”的学习理论

D. 如果在一次学习后没有给予强化,那么学习者就会减少这一行动重复的可能性

【答案】C

【解析】斯金纳依据“操作条件反应”和“积极强化”的学习理论,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改进了的普莱西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

7. 下面哪一位教育家的教学设计模式理念的宗旨或基本取向与其他几位有所示同?( )

A. 罗杰斯

B. 布鲁纳

C. 奥苏伯尔

D. 加涅

【答案】A

【解析】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一反传统教学的基本思路,把教学的目标看作是学生人格、自我的健全发展,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对传统教学确实是一个极大的冲击。

8.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模式则是( )依据某种教育理念或特定的评价目的、选取一种或几种评价途径所

建立起的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

A. 教师或研究工作者

B. 评价人员或研究工作者

C. 教师或评价人员或研究工作者

D. 学生或评价人员或研究工作者

【答案】B

【解析】课程的评价模式是评价人员或研究工作者依据某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想或特定的评价目的,选取一种或几种评价途径所建立起的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它对评价的实施作了基本的说明。比较典型的课程评价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外观评价模式、CIPP 评价模式、自然探究评价模式等。

9. 是哪位教育家较先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

A. 拉特克

B. 夸美纽斯

C. 卢梭

D. 裴斯泰洛齐

【答案】A

【解析】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是德国的拉特克,他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10.下面各项是关于“课程教学”理念方面的表述,其中不准确的是哪一项?( )

A. “体验课程”中包含着对内容的某种方式的变革,而在“制度课程”中则没有,这是“制度课程”的缺陷之一

B. 基于“变革”观的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