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861教育管理学[专业硕士]之教育管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答案】有四个管理流派的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分别是:

(1)“科学管理”理论

以泰勒为代表人物。

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标准; 采取标准化管理; 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位培训,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2)科层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是马克思·韦伯。

科层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职位分类、权力分层、法定资格、委其责任、遵纪守法、理性关系、固定工资。

(3)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是梅奥。他实施的“霍桑试验”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领导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系统理论

代表人物为切斯特·巴纳德、西蒙、卡斯特。

系统理论要求一切工作都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出发。为了整体目标的实现,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系统论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一些教育管理人员把系统理论作为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来研究和解决教育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2. 阐述教育法规实施的主要方式及当前我国教育法规有效实施的举措。

【答案】(1)教育法规实施的主要方式

教育法规的实施是指教育法规在现实教育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和实现。教育法规实施的具体方式主要有:

①教育法的遵守

教育法的遵守是指一切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教育组织、教育公职人员、公民按教育法的规定去做。遵守教育法的重要意义:

a. 教育法的遵守是教育法规得以实施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实现教育管理法制化的基本环节,所以一切有关的教育组织和个人都应严格遵守教育法规。

b. 教育法规的遵守是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

c. 教育法的遵守有利于国家对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以利于教育的发展。

d. 教育法的遵守是整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表现。

②教育法的适用

教育法的适用也可以称之为教育法的执行,是指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将教育法运用于各种具体的与教育有关的人或组织的专门活动。它是教育法实施的又一基本形式。

(2)当前我国教育法规有效实施的举措

当前,我国为了保证教育法规有效地实施,具体举措如下:

①大力宣传。政府会通过相关组织机构和基础单位开展教育法的宣传,采取必要措施,使人人懂法,并遵守法。

②有效监督。不论哪种形式的教育法的实施,都需要实行监督。通常采用的监督形式主要有: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审计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

总之,保障教育法规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最终只有人人懂法,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法规的价值和作用。

3. 请描述当前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特点。

【答案】当前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特点:

(1)“两个比例”

“两个比例”指的是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以及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①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

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指出要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局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②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重是衡量公共教育支出的重要指标。世界各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大体都在1/6左右,因此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与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有关。按照我国当前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来看,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为3.22%较为合理。但这种算法又存在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

首先,当前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要较低的原因是国家财政不统一,而不是政府收支少。

其次,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不仅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而且还包括城乡教育费附加、

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和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等。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并不是政府教育支出。因此,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统计口径夸大了公共教育支出的数量。

由此可见,参照国际经验,把我国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确定为4%比较合理。同样,把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维持在1/6也比较合理。

(2)“三个增长”

为了使财政性教育支出在2000年达到GDP 的4%, 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实际上,“三个增长”的规定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其主要原因有:财政不统一; 政府间教育财政责任划分不合理; 在生产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之间地方政府更偏好生产性支出; 目标实现的技术路径不清晰等。实现公共教育支出的既定目标需要从以上各个方面进行努力。

(3)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间的分配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包括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还有各级各类教育中教育经费支出项目之间的结构。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三级教育是指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的教育。

我国教育支出的实际状况是:不但教育总量长期没有达到既定目标,而且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间的分配也不是很合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等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总量所占比重偏高。

(4)教育支出的项目结构

国际上通用的公共教育支出可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两大类。经常性支出是指本年度用于商品和劳务生产所经常需要的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支出。教育中的资本性支出包括用于校舍、体育场、图书馆以及大型设备购买的支出。我国从2002年开始,财政部对中央部门的预算核定方式改为“基本支出加项目支出”。

4. 试比较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答案】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群体种类。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正式群体指为实现组织目标,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内部的群体。这类组织有既定的目标,有固定的编制和群体规范,有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正式群体是建立在组织效率逻辑和成本逻辑基础之上的,按照组织的规程行事的。如工厂中的车间、班组,军队中的班、排,学校中的班级、教研室等。

非正式群体指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无成员间的地位及角色关系的群体。非正式群体也有一定相互关系的结构和规范,但是往往没有明文规定,群体成员中会自然涌现出首领,群体成员的行为受群体中自然形成的规范所调节。非正式群体是建立在感情逻辑基础之上的。如趣味相投的朋友、街道或同院的伙伴等等,都属于非正式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