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唐代永济诗人用韵考

关键词:唐代 永济诗人 诗文用韵 特点

  摘要

在中国古代多种多样的语音材料中,诗文用韵是最重要的种类之一,韵文的用韵系统反映语言的韵母系统。本文即是对唐代柳宗元、卢纶、薛逢、耿湋、杨巨源等5位诗人诗文用韵字所进行的考察,旨在了解唐代永济诗人的用韵特点及其所反映的当时的实际语音状况。
关于用韵研究这一课题,前人已做了许多工作。例如:王力在其《南北朝诗人用韵考》中总结了南北朝的韵部系统,得出南北朝实际韵部比切韵要少的结论。隋代的诗人用韵,李荣在其《隋韵谱》中作了详尽地研究。他认为隋代韵文平、上、去、入四声分押。不同的摄之间一般不互相押韵,但也有摄际之间混押的个别现象。如山摄元部和臻摄痕部、魂部押韵,江摄和宕摄押韵等。周祖谟的《唐五代的北方语音》将唐五代八九世纪语音的韵部划分为23部。其中阴声韵7部,阳声韵8部,入声韵8部。由此考证出唐代北方的语音跟《切韵》一系的韵书已经很不相同了。可见前人对中古汉语韵母系统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此,我们也可窥见汉语语音演变的轨迹。然而,关于唐代山西诗人的用韵研究还很贫乏,山西方音又是北方语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文选取了山西永济柳宗元、卢纶、薛逢、耿湋、杨巨源等五位诗人的诗文,对其用韵系统做了一些初步的考察工作,以期能对其方音研究提供材料和佐证。
本文先考察了诗人的籍贯,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有《旧唐书》、《新唐书》、《唐才子传》、《唐诗纪事》等。在确定了五位诗人均为山西永济诗人后,对其古体诗及韵文用韵字做了穷尽式考察并通过表格的形式列出五位诗人的诗文用韵情况。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每一摄对诗人用韵特点进行了逐一总结,并将唐代永济诗人用韵与《广韵》独用同用情况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永济方音用韵较宽,主要表现在:通摄东冬钟合用,止摄支脂之微合用,遇摄鱼虞模合用,梗摄庚耕清青合用。而与《广韵》差别较大的是臻摄、山摄,永济方音中真谆臻文欣魂痕合为一部,寒桓删山先仙合为一部。其中,元韵既有和臻摄押韵的例子,又有和山摄押韵的例子,相比较而言,与臻摄的关系更近些。假摄麻韵的差别也较大:麻独用例较少,更多的是与鱼虞模、佳、歌戈混用,这既有古音的保留,又有方音的特点。
永济诗人古体诗中还有较多同尾异调韵通押现象。如:平上去通押1次,平上通押5次,上去通押46次。其中全浊上声字作去声与去声字通押28次,占上去通押总数的61%。可见,永济诗文中“阳上变去”现象已经比较普遍了,正体现了“阳上变去”这一语音演变的重要规律。
诗文中有一些韵字是多调字,也应注意区别,否则会被认为是异调通押,以至影响韵系的分析。永济诗文中的多调字有:论、攒、漫、看、操、好、过、轲、长、望、醒、簪等,文章对此一一做了分析。
基于上述几方面的考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总体来说,永济方音用韵较《广韵》宽。诗人用韵还体现了一些方音特点,如:江韵字与阳唐韵字混押;尤侯部某些唇音字押入鱼模部;元与魂痕、先仙音色都很近;麻韵字与鱼虞模、歌戈、佳分别有较多混押用例;阳声韵尾m、ng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混押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