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贵州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互助保障的存在意义或价值。

【答案】(1)定义

互助保障是指社会成员之间通过一定的机制相互提供物质帮助(包括经济援助和服务援助等)的一种生活保障系统,它一般由非营利性的互助组织承办,具有自由参加、互助共济、非营利、合作制等特点。

(2)互助保障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①互助保障的本质在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它在实践中则体现为互助为条件的自助与他助,即参与互助保障的社会成员能够在互助中实现自助并获得他助。

②互助保障是一种社会化的生活保障机制,它不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个体对应帮助行为,而是需要由特定的非官方机构来承担组织任务,并通过社会化手段来筹集资金,按照社会化的原则与规律运行的一种生活保障机制。

③互助保障机制运行具有封闭性,即它总是在以互助为名义建立团体内部运行,所覆盖的对象亦限制为参与互助保障的成员,具有明确的身份限制。

④互助保障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保障机制,它保障的内容并非仅仅对社会保险项目进行补充,而是可以根据参与者的群体意愿来设置互助项目并满足多种社会性保障需求,是一种可以包括经济保障、服务保障甚至情感保障等在内的综合性生活保障机制。

⑤互助保障是民营公益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它在实践中既是对举办主体的支持,同时也是对政府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持,从而能够且应当得到政府的财政与政策支持,同时亦不排除通过互助保障基金的商业营运来壮大基金,以促进互助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⑥互助保障不是国家的法定社会保障,从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具有非强制性,但它作为特定团体或社区内部的制度安排,是以群体或团体行为的面目出现并具有非竞争性的社会性保障事业。

综上,互助保障是一种在特定团体或社区内部内生的生活保障机制,它的社会化程度不如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但无疑属于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自然延伸和有益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薄弱的经济实力往往无法支撑起一个全民化的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包括互助保障在内的各种补充保障机制便很自然地具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

2. 社会救助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社会救助的实际内容可分为生活救助、灾害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农村扶贫开发等。

(1)生活救助

是指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或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人口实行差额补助的一种社

会救助,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解决保障对象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而不是改善其生活。

(2)灾害救助

是指当社会成员遭受自然灾害袭击而造成生活困难时,由国家和社会紧急提供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目的在于帮助社会成员度过灾害发生带来的生活困境。灾害救助包括现金救助、实物救助以及以工代贩等。

(3)失业救助

是与失业保险制度相配套的制度安排,其救助对象是因失业救济金低下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或失业保险期满仍未找到工作,生活陷入困境者。特点是不受时间限制,在失业者重新找到工作之前可以长期享受。

(4)住房救助

是指政府向低收入家庭和其他需要保障的特殊家庭提供住房租金补贴或以低廉租金配租住房的一种社会救助。其实质就是由政府承担住房市场费用与居民支付能力之间的差额,解决部分居民因住房支付能力不足而居无定所的间题。中国的廉租房政策实际上也是一种住房救助政策。

(5)医疗救助

是指对贫困人口中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的人实施专项帮助和支持的一种社会救助。其特点是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广泛参与,通过医疗机构实施,旨在恢复受助对象的健康。

(6)教育救助

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公平机会而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子女提供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其特点是通过减免学杂费用、资助学杂费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完成相关阶段的学业,以提高其文化技育旨。

(7)法律援助

是指国家在司法制度运行中对因贫困及其他原因导致的难以通过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手段保障自身基本社会权利的社会成员,通过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等实现其司法权益的一项社会救助。与其他社会救助项目不同的是,法律援助是以司法救济的形式出现的,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实现司法公正与正义。法律援助的主要内容包括诉讼费减免、免费提供律师、公证和法律咨询服务等。

(8)扶贫开发

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包括政策、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劳务、就业等力一面的外部投入,对贫困地区的经济运行状态进行调整、优化,在此基础上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的良性增长,进而缓解贫困地区的贫困,促使贫困人口逐渐摆脱贫困的政策体系。它虽然与其他社会救助相比,主要是面向区域而不是直接面向贫困家庭与个人,但追求的目的仍然是社会救助要达到的目标,并且同样需要运用政府的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从而仍然可以纳入到现代社会救助体系中来。

3. 社会保险产生的一般条件。

【答案】社会保险产生的一般条件有:

(1)社会条件一一工业社会

在18世纪以前的传统农业社会里,人的生活风险都是依靠家庭来解决的。而经过18世纪的

产业革命后,工厂机器大生产逐渐代替了家庭、作坊手工业,生产方式走向社会化,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口相对向城市聚集,生产的社会化又在加深劳动者之间社会联系的同时,造成劳动者对家庭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进而对社会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在19世纪70, 80年代的德国,社会问题异常突出,大量工人失业,包括疾病医疗、职业伤害、养老等均成为当时社会难题,而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更是对国家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提出迫切的要求。因此,德国在颁布有关疾病医疗保险、职业伤害保险方面的立法后,又制定了社会养老保险法。可见,工业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和生活风险结构的改变,构成了社会保险产生的基本原因和强大推动力。

(2)经济条件一一社会化大生产与物质财富增长

社会保险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因为这一制度解决的是劳动者在遭遇特定事件并导致收入丧失时的经济来源间题,采取的也是发放现金或提供服务的力一式,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这一制度便不可能生存下去。只有进入工业社会后,社会化大生产才真正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社会财富亦大量增加,从而使得当时的社会有可能考虑用社会保险的方式来解决劳动者普遍存在的一些生活风险问题。因此,社会财富的增加是推动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重大因素,它构成了社会保险制度的物质基础。

(3)政治条件一一社会矛后激化与工人阶级的斗争

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开始向垄断阶段发展。德国在19世纪70, 80年代,社会问题异常突出,其原因就是由于垄断竞争中普遍存在的排挤和吞并现象造成大量中小企业倒闭,这使得工人阶级对疾病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障的需求日益迫切,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问题也日益尖锐。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基本生存权利,为争取社会保障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社会民主运动此起彼伏,工人运动空前高涨。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曾采取过多种镇压手段,但在“铁血宰相”像斯麦镇压下人运动失败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提出用“胡萝卜加大棒”的办法来对付工人运动,采取软化政策以缓解社会矛盾,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将社会保险作为“消除革命的投资”,依此来维护社会的稳定,这就是养老保险在德国产生的政治根源。

可见,社会保险作为一项极其重要、影响深远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其产生的过程就是适应工业社会带来的变化和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经济背景与政治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

4. 社会保障如何影响劳动力需求?

【答案】总的来说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是既增加又抑制的作用。具体来看:

(1)劳动力需求减少,劳动者被排挤出就业范围之外的情况

费用分担原则要求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险费,导致生产成本提高,企业会通过降低工资的方式将社会保险费转嫁给劳动者本人,在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刚性的条件下,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劳动者被排挤出就业范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