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814公共管理综合之公共行政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诉讼

【答案】诉讼是指利害关系人对诉愿裁决结果不服,而向司法机关提起、由司法机关按法律程序受理、审理和裁判解决行政纠纷的一种制度。现代意义上的诉讼,作为一种解决社会系统中利益冲突的机制和一种专门法律活动,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四点:

①诉讼是一种有效的“公力救济”方式。以诉讼这种强制性、权威性的手段实施“公力救济”,一方面是由于私力救济的力所不及,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

②诉讼是一套法定的程序。诉讼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其规范性,这种规范性表现在诉讼请求必须符合法律规范; 诉讼还必须按照法律预先确立的具体程序进行; 诉讼裁决的根据还必须是法律规范。

③诉讼是一个运作过程。诉讼既是法治系统的一种结构形式,又是这一系统的运作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提起诉讼、法院的审理和裁决、执行等。

④诉讼基本上是一种三元结构系统。原、被告在法律上处于平等的地位,而法官居于其间作为权威的仲裁者解决原、被告之间的争议和冲突。诉愿是否必然是诉讼的先行阶段,取决于不同国家的规定。

2. 理念

【答案】理念是指个人或组织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它是基于对客观世界的基本观点或看法而形成的、用于指导自身的行为选择的应然的价值标准。理念有两个基本的、相互联系的支点,即态度和思维方式。态度是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进一步说,态度是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的心理反应倾向,具有行为指向性的特点。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力一式是这些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方式。对于领导者来说,领导者的基本理念决定领导者的行为选择。

3. 行政诉讼

【答案】行政诉讼是指行政管理相对人以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为由,请求有关国家机关撤销或变更该行政行为; 有关国家机关在双方当事人等参加下,按照法定程序予以裁判的诉讼活动及其制度。行政诉讼有如下特征:

①行政诉讼所要审理的是行政案件;

②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通过审判方式进行的一种司法活动;

③行政诉讼是通过对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以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

④行政诉讼是解决特定范围内行政争议的活动;

⑤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具有恒定性。通过行政诉讼可以达到、监督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目的。中国目前行政诉讼特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配合下,依照法定方式和程序裁判行政案件的全部活动及其制度。

4. 七环节理论

【答案】七环节理论是指分析公共行政研究对象的理论,由卢瑟·古立克和林达尔·厄威克在合编的《行政管理科学论文集》中提出。这一理论认为行政管理的七环节可以概括为:计划(Planning 、组织(Organizing )、人事(Staffing )、指挥(Directing )、协调(Coordinating )、报告(Reporting )、预算CBudgeting ),并为此创造了一个新的英文单词POSDCORBo

5. 科学决策

【答案】科学决策是指运用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决策分析、制定决策方案的活动与过程。科学手段的运用使现代决策呈现出决策分析方法数学化、模型化和分析手段计算机化的发展趋势。所谓决策的数学化,就是应用现代数学方法来解决决策问题。所谓模型化,是指建立决策模型,即把变量之间以及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关系式把两者表达出来,然后通过求模型的数学解来选择合理方案。所谓决策分析手段的电子计算机化是指在决策时应用电子计算机作为逻辑计算工具进行解题和作为信息处理工具进行信息处理。通过这些科学技术的运用,科学决策方法成为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决策方法。

二、简述题

6. 简述东亚经济奇迹对于认识后发展国家政府职能的意义。

【答案】东亚经济奇迹的出现对于认识后发展国家政府职能的意义卞要在于证明了政府职能扩展之于后发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东亚国家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东亚“儒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实行了政府主导(指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制定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实行金融和价格管理、确定外资外贸体系等方法,形成了“官、产、学”高度协同的一体化的经济发展和运行体制,进而促成了社会经济的超常规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经济奇迹”。

(2)东亚国家政府广泛的权能地位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同。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实践方面的成功,不仅在于政府据有广泛的权能地位,而且在于这种权能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比较普遍的认同和遵从,更在于政府从权能地位出发,通过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规制等合理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因此唤醒了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社会对政府权能地位的认同和遵从,除了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以外,主要是以政府通过实践表现出来的有效地发展社会经济的意愿和能力为基本前提的。

综上所述,东亚经济奇迹证明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只有在强大政府即既具有权威又具有卓越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能力政府的基础之上,实行政府主导或指导型的、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实行适度的政一经分离,才有可能最快、最合理、最人限度地动员、开发和组合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发展势头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进而实现国家经济现代化。

7. 简述关于公共选择理论的争论。

【答案】公共选择理论在获得广泛赞誉的同时,亦存在许多的不同看法。概括起来,批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经济人”假说。批评者认为,“公共选择理论作为一种对政治行为动机的描述是不真实的”。原因在于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逻辑起点,“经济人”假说并不是关于人类动机的一种全面的看法。关于人类动机的全面的看法是,人不是“经济人”,而且是“社会人”,不但是“简单人”,而且是“复杂人”。人类的个人动机还存在利他的欲望和对非物质利益的追求,其社会存在形式包括无私、慷慨、奉献等等高尚的品德,以及对他人义务的认同跟对非金钱回报的兴趣。

(2)关于方法论。批评者认为,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的缺陷,导致了其结论的偏误: a. 建立在单一“经济人”动机基础上之上的理论体系,存在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即单一“经济人”动机不能创造和支撑法律、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存续,进而,根本无法产生他们所推崇的有效率的生产组织和有效率的市场关系;

b. 其分析论证更多的是基于假设性或先验性的逻辑推导,而不是基于对实际过程的全面、深入的观察,因而缺乏必要的实证基础。

(3)关于政府失败。批评意见认为,如果基于客观的态度,“政府失败”是客观事实,“市场失败”也是客观事实。与此相联系,过分强调市场对政府失败的纠正作用而拒绝承认政府对市场的纠正作用,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都是偏颇的。较之“政府失败”理沦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观点是,政府与市场其实都存在先天性的缺陷,都是人类“无奈”的选择,政府与市场又都是维系社会存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力量、基本形式、基本需要。

8. 公共权力分立、制衡的制度原因。

【答案】分权论、分权制以及连带产生的依法行政论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必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产生不可调和的对立和冲突,形成长期影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资本主义社会三百余年的发展过程分析,分权之所以被称之为“永久性”的原则,是因为它在客观上体现了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种种社会关系,对于缓和、抑制社会基本矛盾起到了积极的、难以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权力分立、制衡在社会形象上体现民主、正义和公平,因而有助于“将统治阶级的法律提升为国民的普遍意志”,有利于维护社会公众对“政治”的信心,进而维护社会稳定,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提供社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