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5公共政策之公共行政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凯恩斯

【答案】约翰. 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打破了此前100余年间在经济学界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古典均衡理论,被学术界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理论的要点包括:

①非自愿性失业的存在;

②非自愿性失业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有效需求”的不足;

③国家十预理论:当经济周期处于衰退阶段时,政府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降低税收,增加预算支出,以刺激私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就业; 当经济周期处于繁荣阶段时,政府可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提高税收,降低预算支出,以抑制通货膨胀。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影响了一代经济学家,并成为那个时期西方国家政府基本公共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以至于20世纪30=70年代被称为“凯恩斯时代”,凯恩斯本人因此被称为“战后繁荣之父”。

2. 博弈模型

【答案】博弈模型是指将博弈论运用到政策执行的研究中,对政策执行进行系统阐述的模型。博弈模型由美国学者尤金·巴达奇提出。博弈模型将政策执行看作相关决策主体之间的一种博弈,这一博弈是由政策执行的相关人(包括政策执行者和受到政策影响的人)基于利益的考虑,在一定的规则之下,调动各自的资源,通过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达到一种博弈结果的过程。

3. 政府再造

【答案】政府再造是指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促使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能力的过程。这种转型过程主要是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的。政府再造的内涵主要包括:

①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体制,即创造具有创新惯性和质量持续改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

②政府再造就是创造具有内在改进动力的公共部门;

③政府再造就是使政府具备能够应付无法预知的挑战的能力。不仅仅是要提高今天的效能,而且还要创造在环境变化的明天也具备改进效能能力的政府组织。

4. 积极行为

【答案】积极行为,又称作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行为主体实施的变更现存法律关系的行为。如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存款利息的决定。积极行为通常是政府为适应客观行政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的改变,通过改变现有制度对公众的生活产生影响,化解冲突、缓解矛盾,从而实现政府预期的计划、政策、目标。

5. 精英决策模型

【答案】精英决策理论模型是指将决策过程视为利益集团的精英代表与政府的统治精英共同商讨制定政策的分析模型。这一理论模型认为社会实际上是由少数人统治的,利益集团也是通过少数精英代表来参与政府决策过程的; 与政府中的统治精英一道共同制定重人决策,并由行政官员和行政机关付诸实施; 精英才是真正的决策制定者,公共政策是由掌握统治权的精英人物决定,公共政策反映的是精英阶层的偏好、利益和价值选择。

6. 行政专业责任

【答案】行政专业责任是指狄义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官员,因其执掌国家公共行政权力、运用公共行政管理方式履行国家公共行政职能而产生的特殊专业责任。行政专业责任是狭义行政责任的一种。专业责任的产生与三种公共行政现象密切相关:

①现代官僚科层组织的形成。与官僚科层组织相联系,产生了职业化的现代官僚集团及其管理形式,即国家公务员及国家公务员制度。政府公共行政管理因此成为一种特殊的行业。

②科学管理原理的产生。受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公共行政管理中出现了专业行政和专业行政人员,

③“法律有限、人事无穷”的发展要求政府官员在法律、法规上享有、在管理实践中运用行政裁量权,尤其自由裁量权。

7. 三权分立

【答案】三权分立是指一种关于国家权力划分的学说,其主要内容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依据这一学说建立的三权分立制度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三权分立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①理论前提是制约权力。三权分立学说认为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所以国家权力应该分立、互相制衡。

②明确划分国家权力。三权分立学说把国家权力划分为三种:立法权代表国家的一般意志; 行政权主要执行国家意志; 司法权则主要在于保护民众的利益。

③强调权力制衡。分权之后如果出现权力不平衡,那么相互制约的机制也就不存在了,因此三权分立学说强调权力制衡的意义

8. 制度环境

【答案】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的规则之和。制度环境也可以指一个国家的以宪法和法律结构为核心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制度环境决定政府改革的方向,制约其基本的价值选择以及具体的政策选择。在此意义上,政府改革的价值目标,不在于突破制度环境的架构,而在于在既定的制度环境中有效地改变。

9. 亨廷顿悖论

【答案】亨廷顿悖论是指亨廷顿提出的“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却滋生着“不稳定”的矛盾命题。现代化必然伴以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利益关系的调整,然而它在政治体制输出方面所造成的变革却加剧了腐化,由于与现代化相关联的政府权威的扩大和受制于政府活动的增加,严厉的反腐败举措反而可能增加腐败的机会。这就要求政府自觉地建立起自我规束的机制。由于政府缺乏自我规束的能力而导致政府下台甚至引发社会动荡的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自我规束的能力才会成为评判政府公共行政能力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标准。

10.行政行为

【答案】关于行政行为的涵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1)广义的行政行为。指合法的行政行为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通过法定形式,所实施的全部行政管理活动的总称。包括决策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指挥行为、执行行为、监督行为等等。

(2)狭义的行政行为。指合法的行政行为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通过法定形式,在行政管理活动所实施的能够直接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如行政检察、行政许可等等。

二、简述题

11.简述东亚金融危机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职能的直接关系。

【答案】东亚金融危机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职能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东亚金融危机产生是由于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职能的缺陷。东亚金融危机实质是一种政府公共政策的危机,一种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危机。在信息时代己经到来、世界性的知识经济和国际金融格局初步形成、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东亚各国和地区政府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僵化、失效以及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政府公共政策的滞后、失误以及缺乏应有的前瞻性,政府公共行政能力的走低、弱化以及缺乏必要的坚定性,是造成东亚金融危机的主因之一。东亚各国政府对危机的到来及其严重程度普遍估计不足,以至于在危机的爆发前没有通过及时和有效的公共政策提前释放危机的能量,避免危机的全面爆发,在危机爆发后又未能通过连续和坚定的公共政策抑制危机的扩大化,减少危机的损失。

(2)东亚金融危机的克服有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由于历史文化和现实体制的原因,东亚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