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关于唐德宗评价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无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较一致的认为唐德宗视为“昏君”之君,其昏庸主要表现在姑息藩镇、猜忌大臣、重用宦官、贪财聚敛四个方面。通过细检有关史籍,我发现史学界在评论上述四个方面及其有关的某些问题上,均有程度不同的偏颇之处,而且忽视了对唐德宗在中堂民族关系的改善方面所作的作用的研究,这是本文选题的理由。   本文四万计,分为七个部分。   一、 关于姑息藩镇 本部分先以史实为根据,从两个方面阐明了唐德宗“姑息”藩镇或一味姑息藩镇的偏颇和不正确,认为姑息藩镇说仅符合于唐德宗对河朔型强藩的政策,不是关于唐德宗对所有藩镇政策的准确表述。本部分进而从七个方面阐明了“泾师之变”后,唐德宗对藩镇采取的政策是一种量力而行区别对待政策,对力不能制的河朔型藩镇采取姑息之策,同时尽量削弱他们;对力所能制的范镇,采取最大限度的打击削弱,竭力将他们之于中央控制之下,认为这种政策取得了成功。   二、 关于猜忌大臣 本部分驳斥了唐德宗本性猜忌大臣的唯心主义观点。从三个方面证明了唐德宗由信任大臣到猜忌大臣的转变,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不能全部归结于唐德宗一人,也不能苛求唐德宗一味推诚。本部分进而认为变得对大臣猜忌的唐德宗成功地运用了平衡术,加强了中央集权,尤其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 关于重用宦官 本部分认为唐代宦官的不断发展是与统治阶级内部各种矛盾的发展,以及封建社会政治危机的不断激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评价唐德宗重用宦官问题时,首先应看到这种历史总北京,其次也应看到德宗继位之初是打击宦官的,德宗由打击宦官到重用宦官的转变,也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不应一味的职责唐德宗确立下的宦官专掌禁军制度,本部分还认为唐德宗对宦官的重用,并非一味放纵,而是成功地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来防治措施,保证了中枢机构的正常。本部分最后指出,唐后期宦官杀轼废立皇帝如同儿戏的局面的造成,不能哟有德宗一人承担责任。   四、 关于贪财聚敛 本部分指出唐德宗继位初期并不贪财聚敛,认为建中年间唐德宗的聚敛实处于时事所迫,尤其不得已的一面。“径师之变”后,唐德宗对财贷看得很重,是经历流亡困境后唐德宗在心理上的必然变化。不是什么本性喜财好物的表现;对聚敛到的财产,德宗也不是像昏君一样只顾挥霍,而是存在内库,为宪宗元和削藩准备了条件。本部分还认为,在宫事一事上德宗受了臣下的蒙蔽,不能尽为德宗咎。本部分最后阐述了唐德宗采取的一系列以关中地区为重点的社会救济措施,并认为应当予以充分肯定。   五、 唐德宗与中唐民族关系的改善 唐德宗对中唐民族关系的改善起了怎样的作用,史学界对此是缺乏研究的。本部分通过具体考察建中年间唐王朝采取的民族和好政策,以集贞元年间采取的围困吐蕃政策,认为军事在德宗德亲自决策和密切指挥下实施的。唐德宗对中唐民族关系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本部分还驳论了认为唐德宗一味仇视回鹘,不与回鹘和好的观点,认为德宗继位,他就继续执行了肃、代以来对回鹘和好的政策;驳论了唐德宗指使纵容张光声杀董突的说法,认为张光声杀董突是擅杀。   六、 附论 本部分队关于唐德宗评价的几个较小部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一,认为建中年间的削藩战争成果巨大,驳论了建中削藩成效很少的观点;第二,认为泾师之变后,德宗对全国政局迅速采取了应变措施,无所事事之说难以成立;第三,认为德宗不失为一个注重兼听、善于纳谏的皇帝,刚愎自用说值得商榷;第四,认为德宗纳谏时好与谏官论理是无可非议的。与谏官论理不正确的说法是欠妥的。   七、 结论 本部分概括性的指出,唐德宗昏庸之说难以成立,认为唐德宗不失为地主位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