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903地质学基础B[专业学位]之地球科学导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地震过程的基本特征。

【答案】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地震灾害的发生过程按物理性质的差异划分为孕震、临震、发震和震后调整四个阶段。

(1)孕震阶段

是地应力的积累阶段。孕震地区的岩石地球物理性质将会发生一系列异常变化,岩石中会出现微弱的变形和变位。在向下一阶段转化过渡时,还会出现一些小震活动。

(2)临震阶段

震源区的应力积累己经极为接近失稳状态。此时可出现地形形变异常、地震波速异常、地磁和地电异常,以及地下水和动物活动异常等各种现象。

(3)发震阶段

震源区的岩石将出现大规模破裂,或地震断层的闭锁段突然断开并发生弹性回跳,同时释放出大量应变能,引起地壳的强烈颤动。

(4)震后调整阶段

也称作余震阶段,在此阶段的前期,剩余的应变能还将继续释放,岩石进一步破裂并产生一些小震; 至后期,地震活动将逐渐趋于平静,地磁、地电、地下水等活动也将恢复正常。

2. 何谓El Nino和La Nina现象? 怎样从地球不同圈层相互关系角度探讨其形成机制?

【答案】(1)E1 Nino现象

①El Nino现象的含义

El Nino现象,即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主要表现在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尺度为几千千米的赤道东太平洋上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温现象。

②El Nino现象的形成机制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是东南信风异常加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上翻异常强烈,降水异常偏少; 而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多。

正常年份,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地区,当赤道南侧东南信风盛行时,在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的冷洋流在离岸风(东南风)作用下,使沿岸一带深层的冷海水上翻,沿岸水温特别低,因此气温也很低,空气层稳定,很少降水,有利于干燥气候的形成。而在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和

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为东南信风的向风岸,又有暖洋流经过,有利于这些地区暖湿多雨气候的形成。

(2)LaNina 现象

①La Nina现象的含义

La Nina现象是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的赤道东太平洋上温度异常变冷现象。

②La Nina现象的形成机制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克环流,当沃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就产生拉尼娜现象。

3. 你能否举例说明圈层藕合?

【答案】(1)圈层藕合的概念

地球圈层间在物质和运动方面的祸合过程,即圈层藕合。

(2)圈层藕合举例

板块运动的威尔逊模型是解释圈层祸合的模型之一,它指出,在一个由此模型驱动的板块运动旋回中,岩石圈板块的运动是由分层发生的上地幔对流运动所驱动的。上下地幔内部的热对流各自相对独立,除了在两者的界面之间存在着能量交换外,在上下地幔之间基本没有明显的物质交换过程。地幔热柱产生于上下地幔的分界面上,形成洋底高原,推动岩石圈板块由大洋中脊处向岛弧一海沟处漂移,同时将一部分地幔物质带入到大陆和大洋板块中,从而也改变了地壳的物质组成。

4. 地壳运动对地貌发育有何影响?

【答案】地壳运动是地球内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变化和活动,它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形成各种形迹的地质构造,并引起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某些地壳运动表现为突发的、急剧的形式,例如地震。

(1)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水平运动往往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和断裂构造。地壳的垂直运动是地壳沿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上升和下降运动。垂直运动常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或拗陷,造成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在全球尺度上,地壳上升使海水退却,部分海底上升为陆地; 地壳下沉使海水入侵,原来的陆地变成海洋。

(2)地壳运动具有小同的幅度和规模。地壳运动的速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不均等的,加上小同的方向,就产生了不同的幅度和规模。当运动的方向在长时期内保持一致而且速度较快时,其运动幅度可能就较大; 若运动方向多变或速度较慢,则运动幅度可能就较小。运动幅度不同,其规模和影响范围也就有差异,大者可波及全球或整个大陆,较小者仅涉及局部地区。

(3)全球性的板块构造运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更为重要,它是大陆和海洋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控制着许多大地貌的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区域性的地壳水平运动所产生的平移断层,可造成平行岭谷的水平错动,改变水系的格局,甚至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

5. 按照物质密度大小,排出以下环境的顺序。

a. 星系际空间,b. 太阳核部,c. 中子星,d. 地球海平面处的大气,e. 太阳系内行星际空间,f. 日冕,g. 银河系内星际空间。

【答案】按照物质密度大小,排列的顺序为:。

6. 地球圈层分异的进程和形成时间有什么依据,为什么迄今极少或找不到地球形成初期8亿年(始太古代)的物质记录?

【答案】(1)地球圈层分异的进程和形成时间依据

地球圈层分异并不是人们凭空想象的,根据地质学家对于生物化石的研究,提出地球圈层分异的概念。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同位素对于岩体测算地质年龄,逐步建立系统来阐述地球圈层分异的过程。根据精确的同位素测算,绘制了地质年代表,说明了各时期的发展规律。

(2)迄今极少或找不到地球形成初期8亿年的物质记录的原因

地球圈层并不是固定存在,而是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中。只不过对于生命长度有限的人类感受不到。通过全球板块理论可以说明,整个地球圈层都在不断的交替变化。年老的底层不断的下沉,直至溶解成液体物质,再通过板块构造运动生成新的圈层。因此,人们很难去找到始太古代所留下的物质记录。

7. 基岩和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有何影响?

【答案】地壳运动形成具有一定产状和结构的岩石,它们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又称为基岩,对地貌发育有显著影响。

(1)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岩石特性是抗蚀性,即抵抗风化作用和其他外力剥蚀作用的强度。抗蚀性是岩石其他性质的综合反映,主要取决于岩石的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透水性、可溶性和岩石的结构、产状等。岩石的可溶性对抗蚀性有作用,也是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特性。

(2)岩石的节理、片理和层理也直接影响到地貌发育。例如,柱状节理发育的玄武岩,常形成崖壁和石柱等地貌。垂直节理发育的花岗岩体,因受机械风化和流水沿垂直节理的冲刷侵蚀,使花岗岩山体表现为悬崖峭壁、群峰林立。

(3)岩石的可溶性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更为明显。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尤其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可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松散堆积物也有不同的机械成分、化学性质和层理结构等,影响地貌的发育。

(4)岩性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是在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和其他地质条件下发生的。同样的岩石,其抗蚀性在干燥地区和湿润地区可以有很大的差异。例如石灰岩,在湿热地区经受强烈的喀斯特作用,但在干燥地区则往往有较强的抗蚀性。

(5)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也有很明显的影响,不同地质构造往往造成不同的地表形态,例如褶皱构造会形成背斜山、向斜谷或向斜山、背斜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