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州大学中西哲学原著(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性分”
【答案】“性分”是郭象在《庄子注》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与万物所具有的先天禀赋。他在《逍遥游》的注中说:“庄子之大意,在乎逍遥游放,无为而自得。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凡人与物的禀气存在偏颇,其“性”也各有特点与局限性,彼此之间千差万别,存在着分界,称为“性分”。“性分”无优劣、大小之分,只存在自己的行为和性分是否“适当”的问题。郭象还指出,性分是先天自足的。“性分自足”就是指万物虽然有大小之别,然而如果都能自足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逍遥皆同。因此推而广之,则世间万物,各足于所受,无不逍遥。
2. 随、泯、统
【答案】“随”、“泯”、“统”是方以智方法论总纲的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最初出自于佛教华严宗的三谛学说(即俗谛、真谛、中谛)。方以智在评价华严宗三个概念的时认为一切事物在“俗谛”看来都是处于对立面的,在真谛的眼光看来,就不存在这些所谓的差别。但是当真俗二谛各落一偏,中谛则不落两边,一就是二,二就是一,差别就是无差别,无差别就从差别中看出。方以智用“随”、“泯”、“统”来表达这三个概念。“随”就是明确事物的差别,达到让世人有所遵循的目的; “泯”就是取消这种差别,否认对立,使人深刻; 而“统”就是把上面两种观点连贯统一起来。至于三者的关系,方以智认为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其中包含相当深刻的辩证思想。
3. 前识
【答案】前识是指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韩非在认识论上主要继承了荀子的思想,他认为人要获得认识,必须接触客观事物,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他反对脱离客观事物规律的冥思苦想,他说:“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解老》)“前识”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妄想、臆测。韩非认为:“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他反对主观成见和猜测,指出只要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去办事,就不会不成功。
4. 静中养出端倪
【答案】“静中养出端倪”是明代思想家陈献章在静坐的时候得到的一种体验,指在静坐中显露出自己的心体,即“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因体验到了心之本体故称“静中养出端倪”。“端倪”一方面具有某种神秘的意味,另一方面是指“善端”即孟子所说的四端。静坐本质上是一种求之于内心的力法,对陈献章思想的形成有决定意义,开创了明代心学的先河。
5. 《释私论》
【答案】《释私论》是稽康关于精神境界的重要著作。在书中,他把“君子”分为两个层次: ①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来说,“君子”应该“越名教而任自然”;
②就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而言,“君子”应该“审贵贱而通物情”。
他认为,公私是主要问题,“显情”、“匿情”都是公私的表现。一个人虽然做了善事,但是他行善的思想感情都不公开,而是被隐蔽起来,这称为“匿情”因此这些人终究有私。有些人虽有“矜尚”和“违道”等缺点,但是如果他公开、不隐蔽其思想感情,这称为“显情”这些人表现出有公。稽康认为,这样讲,对于有善者与有非者皆有好处。这样一来,有善者就能进一步为善,有非者也能受到挽救与勉励。
6. 崇本举末
【答案】崇本举末是王弼在《老子注》中提出的命题。王弼在阐释“以无为本”的有无观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命题:“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崇”是指举用。王弼明确指出:“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可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 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在此,“崇本”是为了“举末”。“举末”是指举用作为枝末的万事万物。由此可见,“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是不矛盾的,两者皆推崇根本而养息或举用枝末。王弼还在《论语释疑》中提出:“予欲无言,盖欲明本。举本统末,而示物于极者也。”其中“举本”是指举用根本,即对“崇本”的具体表现,即将“崇本”变为现实的行动,以便服务于现实的政治; 而“统末”就是把具体的万物归于一本。
7. 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答案】“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语出《墨子·非命上》,是墨子三表法里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以古代圣明帝王的事迹为判断标准。墨子认为,言论必须设定一些标准和仪法,这些标准和仪法是判断该言论是否正确的基本依据。“三表法”是墨子正面论证自己思想观点的基本方法。判断一种言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一共有三个,即“本之”、“原之”和“用之”。“本之”就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之中。《墨子》书中《尚贤》以下各篇对记载于诗书中古圣先王事迹的征引都可看作是对这一方法的应用。
8. “天人交相胜”
【答案】“天人交相胜”是唐代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问题的著名观点,含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自身的规律,作用也不相同,有时天胜人,有时人胜天。具体来讲,天的规律是强者征服弱者,人的主要作用在于“法制”。当社会安定时,是非分明,此时人的准则发生效力,人理胜过天理; 如果社会混乱,是非不明,赏罚不分,道德法律都失去效力,那么此时天理胜于人理,强者征服弱者。“天人交相胜”的观点初步认识到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联系和区别,为古代天人关系学说做出了理论贡献。
二、简答题
9. 简述王弼“大衍义”的内容。
【答案】王弼的“大衍义”说是玄学赖以产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本末体用观念
王弼重新解释了《周易·系辞》说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他说:“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这个本末体用观念是王弼从《易传》筮法中提炼出来的。与“四十有九”相对应,“不用之一”不是指数量之一,而是指老子所理解的道,同时也就是王弼所理解的“太极”这代表一个形而上的本体世界,是“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的宗主。王弼将“四十有九”和“不用之一”总结为“有”和“无”的关系,指出“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山之宗”这就是山有显无、即用见体的含义。
(2)“无”是世界的本原
王弼将笨法之中具体的“一”视为天地万物,即他所说的“有”。但他强调“有”是个别存在的东两,“无”才是世界本原的东西。在四十九数之上的“一”才是个别事物由来且赖以存在的依据。很明显这是用玄学中的“无”来解释益法中“其一不用”的“一”。把这个不用的“一”视为太极,该太极既不同于马融以北极星为太极,也不同于郑玄把元气视为太极,意即不仅不把太极当做物象,也不可把太极或“一”当做数学上的“一”这个“一”是世界的本原,也就是“无”。
总之,王弼的“大衍义”是从全新的视角与思维来解释《周易》的,充分发挥了他的“以无为本”观点,影响甚远。
10.孟子是如何分辨王道与霸道的?
【答案】王道与霸道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诸侯图存应运而生的政治理论。
(1)王道
王道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语出《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推行王道,认为“以德行仁者王”。
(2)霸道
霸道是法家的政治主张。指“以力服人”用暴力进行统治。孟子主张王道,反对霸道。
(3)孟子之道
①基本原则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表明一切从民众的需要出发,予之所需,弃之所恶。 ②具体措施
对士人的“尊贤使能”对商人的“廖而不征”对农人的“助而不税”等等。孟子由此而发展出一套“王道”政治论。孟子的“王道”政治论,要求圣王、主张用贤、提倡与民同乐。要求国王君主行仁政,保证百姓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与正常的生活秩序,才能赢得“民心”而无敌于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