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大学中国哲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心、道心

【答案】“人心”和“道心”是二程提出的观点,他们认为人心表示感性的自然本能、欲望等,道心表示人的道德本心,道心是好的,人心则是邪恶的,从而把人心和道心对立起来。为了消除人心的邪恶,使道心得以保持,就要“惟精惟一”的功夫。具体做法就是要符合儒家“中”的原则。大程又用天理和人欲来表示人心和道心的区分:“人心惟危,人欲也; 道心惟微,天理也。”这样就和他们的理学思想联系起来。因为把天理和人欲看成是对立的,所以他们主张“损人欲以复天理”“无人欲就是天理”。二程提出的道心、人心以及天理、人欲思想后来经过朱熹的发展,成为理学中的重要范畴。

2. 经学既理学

【答案】“经学既理学”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持有的基本观点。“理学”即新儒学。南宋以来,儒学发展过程中王阳明学派,使本来依靠经书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发展成了以自我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顾炎武提出“经学既理学”意在重新使新儒学回归到以经学为道德标准的轨道上。

3. 无欲

【答案】“无欲”是周敦颐十分强调的一种思想,他认为要想成为圣人,就要使精神专一不杂,而要做到这种状态,就要排除各种欲念,这样才能在静时保持心灵的虚静,行动也才能公正周遍而没有偏私。但是,他所提倡的“无欲”是指排除各种干扰心灵的欲念,使得心灵达到虚静的意识状态,而不是要禁绝一切感性欲望。这样,无欲就和其功夫论“主静”沟通了起来,所以《太极图说》在解释“主静”的时候说:“无欲故静。”周敦颐延续孟子的“寡欲”思想,认为减少欲望甚至达到没有的程度,心灵就能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成为圣贤。

4. 意为心之所存

【答案】意为心之所存是刘宗周提出的一个观点,他根据《大学》的“诚意”传文认为,“意是心之所存”而不是所发。刘宗周认为,《大学》中所说的“意”表示一种好善恶恶的心理意向,是一个用来表示深层心理意识的概念。“意”是纯粹至善的,不是心所发出的念头,而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并主字人心的东西。他把意与心的关系比作定盘针,提出意是心的主宰,代表一种深层的心理意向,意之于心,好比盘针之于盘子,盘针始终指向南,意也一定好善恶恶。因此,从根本上说,意不是一个“己发”的概念,就如同“向南”并不存在“起身向南”一样。

5. 本无

【答案】“本无”是三国魏玄学家何晏、王弼的哲学命题。“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

《庄》,立论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王弼等人认为,追索天地万物的本体,只能是“以无为本”。他们认同《老子》的“道”的无形无名的形上特征,以“未形无名”论“道”以有形有名指“物”。并把形上的“道”与形下的“物”的关系,变成为“本体”与“末用”的关系。“无”是本体,是他对经验世界与经验知识的独特看法。

6. 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答案】“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出自庄子的《庄子·天下篇》,这是庄子对自己评价。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的意义。因而,在庄子看来,人不可以不在世,不可以不与世俗处,从而对世俗的种种是非、善恶分辨又不可以当真,这是荒诞的。

7. 董仲舒

【答案】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建立起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他的主要思想有大一统、“天人感应”和以德治国。“天人感应”是指人与自然万物同类相通,相互感应。这一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欲和权力,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重要的贡献。董仲舒认为,严刑峻法小能维持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以德治为主,重视教化,以德治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原则。

8. 盈天地皆心

【答案】“盈天地皆心”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的观点,他认为心才是世界的终极实体。心的范围极广,天地之间都是心的表现,心在变,其具体表现就是“万殊”。理在心中,所以穷理就是去观察此心在世间万物上的表现。黄宗羲认为心即气,具有虚明的特征,可以被人认识和知觉,气是具有灵明的作用的,所以气所到之处,都有心的作用,不仅仅我们身体内部的才是心,整个世界都是即心即气的,没有心外的东西。

二、简答题

9. 简述荀子“天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荀子的“天论”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

(1)明于天人之分

荀子首先批判了“天命”决定人事、“君权神授”的传统观点,主张要区别自然界的规律和社会人事之变化,即所谓“明于天人之分”(《天论》),也就是要界定人与天各自的职责。他认为,天地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并不会根据人的意志而转移。社会的治乱以及人事的吉凶,完全在于统治者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治理措施,而与自然界的变化无必然联系。

(2)天不为而成,不求而得

荀子针对自然界某些罕见的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说明。他利用天地、阴阳的变化说明陨星、木鸣等自然现象,破除了其神秘色彩。他还把自然界视为物质的东西,自然界的变化就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天是不为而成,不求而得的。圣人只需按照自然规律修人事,不用去勉强要求了解天。

(3)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反对在自然界面前消极无为的思想,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伟大思想。他认为,与其思慕、迷信、歌颂“天”之威慑,等候“天”之恩赐,不如积极主动地去犷解自然,掌握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他还认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如果人类能够处于天时、地利、人和,就能够与天地鼎足而立。

10.何谓“三性”、“三无性”?

【答案】“二性”、“二无性”是佛教唯识学派的重要的概念。唯识学派认为世间万法,都有二自性,也都有二无性。“三无性”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达“三自性”的思想,两者的意义是相同的。

(1)“三性”又称“三自性”指“依他起自性”、“遍计执自性”、“圆成实自性”。

①“遍计执性”是指人们用名言概念普遍地计较、执着客观世界为实,被认为是谬误。

②“依他起自性”是指依他众缘而得起的一切现象的自性。

③“圆成实自性”是指一切现象既无“人我”又无“法我”从而显示出真假实性,取得所谓最真实最圆满的认识。

(2)“三无性”也称“三无自性”是相对于“三性”而言。

①“相无性”是指宇宙万有,无非全是一时组合的假相,依假相,立假名。在一切假名、幻相巨执着计较,假名幻相本无自性。

②“生无性”是指依他起之法,是因托缘而生,随着因缘的聚散而灭,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③“胜义无性”。所谓胜义,就是真如。真如有其本体,但它的体相是空的,所以AEI 胜义无性。

11.简述桓谭形神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桓谭是东汉哲学家、经学家,关于形神关系,他认为精神居于形体,精神依赖形体,精神不能离开形体。

(1)精神居于形体

桓谭极其反对当时流行的徽纬之学,提出了“以烛火喻形神”的著名论断,指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如善扶持,随火而侧之,可毋火而竟烛。烛无,火亦小能独行于虚空。”桓谭明确指出人的精神小可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就如同烛光不可能离开烛体而存在一样。该思想对后世王充等无神论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精神居于形体是一元论。

桓谭的“精神居于形体”是继承先秦程下黄老学派的精气说,认为形体好比一所房子,精气住在里面,就形成了人的精神。《淮南子》也是继承了黄老学派的精气说。但《淮南子》与棱下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