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齐物论

【答案】《齐物论》是庄子的一篇文章。“齐物”是指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理论和道理,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庄子认为的“齐物”是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表面上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而“齐论”是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齐物论》的主旨。

2. 《达庄论》

【答案】《达庄论》是三国时期魏国思想家阮籍的哲学著作。阮籍认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他还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在天地之中,可称之为“一体”这也是《达庄论》的主题。虽然自然界的万物形态各异,但皆是“一气之盛衰”统一于“自然一体”的气。他力图证明,人在实质上也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达庄论》还对儒家学说进行批评,说其是分别名分、“分处之教”赞同庄周“自然一体”的思想,认为理想的至人应该能够泰然的面对生与死,完全顺其自然。

3. 大共名与大别名

【答案】大共名与大别名是荀子对概念的大小和基本种属关系作出的分类。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后期墨家概念分类的思想,认为既然事物的类有大小、种属的关系,那么概念也应该有大小和种属的关系。荀子将概念的基本种属关系分为两级:高一级的类概念,称为“共名”; 低一级的类概念,称为“别名”。但这两级的区别是相对的。因为“共”上还有“共”可以一直推到最高最普遍的类概念——“大共名”。同样,“别”下也还有“别”事物的一个大类的名称叫做“大别名”。“大共名”为遍举,是从逻辑综合的角度而言的; “大别名”为偏举,是从逻辑分析的角度而言的。

4. 形神相即

【答案】“形神相即”出自南朝齐梁范缜的《灭神论》,指形体与精神“名殊而体一”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范缜主张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人在精神在,人不在则精神也随之消亡。两者合而为一,是同一事物的两方面。该论调是在迷信泛滥,唯心论者大肆宣扬“形神相异”的前提下提出的。

5. 《周易参同契》

【答案】《周易参同契》又称《参同契》,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包含系统的内外丹理论的养生著作,作者是东汉人魏伯阳,后被道教吸收奉为养生经典。该书主体分上、中、下三篇,主要讲

述的是道家的修炼方法,即丹法。该书丹法的理论基础是黄老学说。此外,该书还引入易象、节候,论述成丹原理和火候进退。自唐宋以来,《周易参同契》深受道家重视,被称作南宋初祖的张伯端在《悟真篇》中称其为“万古丹经王”。

6. 正名

【答案】正名是指辨正名称与名分,以使名实相符。孔子提出“正名”主张,力求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的局面公孙龙将正名观点应用于名实关系,认为正名是为了实现名称合乎事实。墨子认为,正名在于使彼此之名各得其当。《管子》则把正名看作使形名相符的手段。韩非认为,实行法治,必以正名为原则。荀子的著作《正名》篇,提出要使名实相当

7. 思孟“五行”

【答案】思孟“五行”是指思孟学派所提倡的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荀子·非十二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加以评述,荀子批评子思、孟柯“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1973年,人们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发现一篇被定名为《五行》的古佚书。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也有一篇《五行》。至此,五行才被明确为仁、义、礼、智、圣。

8. 物化

【答案】物化是庄子的重要用语,其义含混多变。

①是指变幻。《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蓬蓬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谓物化。”

②是指事物的发展变化。《庄子·则阳》:“曰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时时顺应万物变化的人,便能守一而不化。

③是指人的死亡。《庄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二、简答题

9. 简述朱熹的“性即理”论和王阳明的“心即理”论。

【答案】朱熹的理学与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中两座并列的高峰。

(1)朱熹的“性即理”论

“性”是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结合。“理”就是天,人接受了天理而形成天命之性; 天命之性必然会受到污染就是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纯善的,而气质之性有善也有恶。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为基础,人心受到气质的污染,包含着欲望,而道心出于理,是合乎“理”的。由此,朱熹认为通过“存天理去人欲”把受到污染的气质之性去掉,人性就是理之性了。

(2)王阳明的“心即理”论

王阳明的“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心之本体,即本体论上的心; 二是指个体发用流行之心,即修养论上的心。天理是指伦理道德,它是人的至善之性,舍弃了性就无所谓天理,性是天理的

载体。本体论是修养论的前提和基础,修养论是本体论的现实和表现。从本体论来看,心、性、理三者同一; 从修养论来看,理是心之发用流行的产物。

(3)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①二者的联系在于他们都承认理与性的统一。

②二者的区别是一为客观唯心主义,一为主观唯心主义。朱熹认为“有理而后有气”显然是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唯心的,但他还承认“气”(物质世界)的存在,因此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而王阳明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故“心即理也”因此他是主观唯心主义。

10.庄子“逍遥游”

【答案】(1)“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出世追求

庄子的“道”是借化去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差别与对待而确立的,“道”作为一种精神意境也必由超越经验世界的对待关系中求取。

①人在世而为世所拘限的原因

依《庄子·逍遥游》所说,是因为人处于与他人、他物的对待关系中,并且,人把在与他人、他物的对待关系中的“己”执定为己我。人一旦有己、有待,则无法摆脱有限性而求得逍遥游。

②出世之法

惟有“无己”(小执著个我)、“无功”(小留恋功业)、“无名”(彻底舍弃名位)的人,才可以超出一切对待关系,与“道”冥合为一而作逍遥游。

③庄子的理想人格与儒家的区别、庄子以神人、圣人称谓得以成就逍遥游的人,显示了庄子的理想人格与儒家的区别:

a. 儒家以贤圣论人格,透显出对世间道德生活与秩序生活的关爱;

b. 庄子却以出离世间污浊为所愿,向往漂泊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2)“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游世意识

①庄子论“道”庄子以齐同万物、齐同是非论“道”而不以最初本源论“道”。

a. “小隐”

在以“道”作为最初本源的情况下,引发的出世追求为避居山林的逃世遁世追求。庄子认为这种出世只属“小隐”。“小隐”把世间与出世间截然分割开来,还是处十对待中。

b. 庄子之“大隐”

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因此,庄子实际上是以世间为出世间的。

②以世间为出世间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意义。因而,庄子认为在世、与世俗处,却不将世俗的是非、善恶区分当真,即可出世。

(3)庄子的游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