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温州大学史学论文写作之新编中国哲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良知
【答案】“良知”原出《孟子》,是指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人具各明辨是非的知觉,只须依“良知”而行,自然合乎道德规范。每个人内心都是道德标准、善行范式的,知识后天受到人情世事蒙蔽。因而从实然的角度看,它就是不存在。他认为致良知是圣人之事,愚夫愚妇不可为。要求人反求自心,消除人欲,以求与万物一体,并主张知行并进,知行合一。
2.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答案】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是宋明理学人性论的一对重要范畴。张载提出人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张载《正蒙》:“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在宋儒们看来,性从根源上是指道德本性,是纯善无恶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即“天命之性”。但这种道德本性不是抽象存在的,它要依赖于人的感性存在才得以表现。朱熹等人认为,气质之性为理与气相杂而成。气质享赋有清浊之分,故人有善恶、智愚之别。
3. 无名
【答案】“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 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4. 柔弱胜刚强
【答案】“柔弱胜刚强”是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中的著名论断。老子非常重视柔弱的作用,后人常以“守柔”来概括老子思想的特征。柔弱蕴含着广阔的生机,具有阔达的发展前景。刚强是事物走向死灭的前兆,已经包含了灭亡的趋势。柔弱胜刚强是宇宙间普遍的规律。在人的生活中,也应以“柔弱”为原则。具体表现为:
①谦下:“善用人者为之下”;
②守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③不争:“圣人之道,为而小争”。
只要能够做到这几点,最终能由下变上、由后成先、由不争到天下莫能与之争。该论断包含了老子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其“无为而不为”的境界。
5. 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答案】“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语出《墨子·非命上》,是墨子三表法里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以古代圣明帝王的事迹为判断标准。墨子认为,言论必须设定一些标准和仪法,这些标准和仪法是判断该言论是否正确的基本依据。“三表法”是墨子正面论证自己思想观点的基本方法。判断一种言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一共有三个,即“本之”、“原之”和“用之”。“本之”就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之中。《墨子》书中《尚贤》以下各篇对记载于诗书中古圣先王事迹的征引都可看作是对这一方法的应用。
6. 本心
【答案】“本心”是陆九渊哲学的重要概念,陆九渊的学问强调“发明本心”这一概念主要来自孟子。陆九渊所说的本心指人的先验的道德理性,能够为人们提供道德原则,发动道德情感,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仁义之心”。它是人内在固有的,而不是从外面得来的。道德修养的功夫,就是要去掉物欲和意见,而恢复本心。一切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最终是由于“失其本心”。陆九渊的本心并不是主观的意识,而具有普遍的道德法则的意味。这方面有点像朱熹所说的理。但是,他的“本心”比较强调道德主体的自觉能力,而朱熹的“理”客观法则的意味比较浓。
7. 前识
【答案】前识是指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韩非在认识论上主要继承了荀子的思想,他认为人要获得认识,必须接触客观事物,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他反对脱离客观事物规律的冥思苦想,他说:“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解老》)“前识”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妄想、臆测。韩非认为:“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他反对主观成见和猜测,指出只要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去办事,就不会不成功。
8. 意为心之所存
【答案】意为心之所存是刘宗周提出的一个观点,他根据《大学》的“诚意”传文认为,“意是心之所存”而不是所发。刘宗周认为,《大学》中所说的“意”表示一种好善恶恶的心理意向,是一个用来表示深层心理意识的概念。“意”是纯粹至善的,不是心所发出的念头,而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并主字人心的东西。他把意与心的关系比作定盘针,提出意是心的主宰,代表一种深层的心理意向,意之于心,好比盘针之于盘子,盘针始终指向南,意也一定好善恶恶。因此,从根本上说,意不是一个“己发”的概念,就如同“向南”并不存在“起身向南”一样。
二、简答题
9. 朱熹的理气先后思想是什么?
【答案】在朱熹那里,理气是不离不杂的关系,在理气的先后问题上,他想表达的是理在逻辑上的优先性。朱熹说“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就是此思想的极端表达,而不是指理时间上在先,理可以产生气。
(1)理为形而上者,气为形而下者
朱熹哲学中,理包括个方面,即人类社会的道德法则和自然界事物的规律、规则,这两者都是统一的理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不同表现形式。朱熹把作为事物所以然的理或者道看成形而上者,而把具体的器物看成形而下的存在。在理气关系上,朱熹同样把理看成形而上者的“生物之本”而气则是形而下的“生物之器”。
(2)不离不杂
具体的事物一定由理和气这两者构成,二者是不能分开各在一处的。在朱熹看来,理气二者在重要性上又有所不同,理是本质,对事物具有决定作用,理具有独立性,他用“不离不杂”来表示理气的这种关系。
朱熹一方面肯定“气以成形,理亦附焉”坚持理气不可分开,各在一处; 另一方面,在谈到理气的先后时候,又坚持“有此理,方有此气”也就是“理在事先”或“理在事上”。这是与朱熹的形上、形下的区分相联系的。朱熹承认在具体事物的构成上理气不可分先后,但是从逻辑的重要性上说,也须说“理在气先”这是要肯定道德之理的绝对性和优先性。
但是,他过于强调了理的优先性,有时候会让人误解为此先后关系是时间上的先后。所以当门人怀疑理气不可分先后的时候,他除了强调理的逻辑在先以外,只说“只不可说,今日有是理,明日却有是气”。
10.墨子“非命”与“天志”的矛盾
【答案】(1)“非命”
墨子在提出尊天明鬼的同时,力主“非命”。从内容上讲,这种世界观可以分为“天命论”和“定命论”。“天命论”是说天有赏善罚暴的能力,它根据人们行为的善恶来决定具体的赏罚。“定命论”是说在人力之外还有一种无法把握的自目的支配力量存在,人的吉凶祸福、寿天贵贱,社会的安危治乱,都由这种外在的盲目的力量所支配,这是春秋晚期新出现的命运说,以儒家的主张最力。墨子小反对“天命论”但对“定命论”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墨子反对“定命论”主要是出于以下两种考虑:
①定命说使人相信命运而不强力从事,因而使赏罚失去作用,人伦遭受破坏,社会出现混乱; ②定命说宣传天、鬼之外还有另一种力量存在,这与天、鬼的绝对权威相矛盾。
墨子认为,鬼是宇宙的主宰,它们有意志,可以赏善罚暴。其赏善罚暴的根据在人的行为:行善者得赏,作恶者受罚。只要人的行为改变了,天意也就会跟着变动。但“命”(定命)的观念就不同了。“命”是人力无法预见的力量,与人的行为并无直接的关联,因此,经常会出现这种结果,即行善者未必得福,作恶者未必受报。这样,一旦承认有“命”的存在,那么不但人力无法发挥作用,就连天、鬼的权威也会受到动摇。人力无法发挥作用,自然会使人陷于消极怠惰; 天、鬼的权威受到动摇,则会使墨子失去推行自己主张的一个重要支柱。因此,从推行自己学说的角度考虑,墨不得不坚决反对有“命”说。他认为,命定论是帮助暴君来欺骗百姓的,决定社会治乱和人们命运的,不是“命”而是“力”。
(2)“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