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温州大学史学论文写作之新编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盈天地皆心

【答案】“盈天地皆心”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的观点,他认为心才是世界的终极实体。心的范围极广,天地之间都是心的表现,心在变,其具体表现就是“万殊”。理在心中,所以穷理就是去观察此心在世间万物上的表现。黄宗羲认为心即气,具有虚明的特征,可以被人认识和知觉,气是具有灵明的作用的,所以气所到之处,都有心的作用,不仅仅我们身体内部的才是心,整个世界都是即心即气的,没有心外的东西。

2. 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

【答案】“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是宋代道学家在讨论认识问题时常用的一对范畴,它们是由张载正式提出的。见闻之知主要是指经验知识,是通过耳目的见闻获得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一般性知识。德性之知又称“明德”、“良知”它并不来自于感性认识,是指人先验的道德知识。张载并不否定“见闻之知”的作用,认为见闻之知对于开启人们的理性具有重要作用(启之之要),同时它又是合内外之道的一个征验。但是他又对_者作了区分,他认为德性所知就是一种“天德良知”也就是一种“诚明所知”而见闻之知与之相比只能算一种“小知”。

3. 康有为

【答案】康有为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哲学上糅合佛、儒,杂以西方进化论、人性论。以气说明天地的生成和万物的进化,认为变化是天之常道倡导托古改制,创立“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坚持由“小康”而进“大同”的渐变,反对飞跃革命,主张天赋人权,反对等级观念。

4. 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答案】“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费的言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已经是一个为理学家所认可的观点,它指出:人在道德实践中,要用理性(天理)来规范、控制人的感性欲望。李费对此就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表明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吃好吃的穿好看的是人的本性,这样就打破了天理和人欲的界限,他主张解放人性,公然对理学进行抨击。他甚至肯定贪欲和权势欲,认为人们追求升官发财是自然合理的,总之,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就是一个“各从其所好,各骋其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的社会。可以看出,李赞确有提倡个性解放的倾向。

5. 《太玄》

【答案】《太玄》是《扬子太玄经》的简称,是扬雄模仿《周易》体裁而写成的,用来表达自己宇宙论、本体论哲学思想的著作。其书分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

九赞。“玄”是指玄奥,源自《老子》“玄之又玄”。《太玄》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了一个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本源的哲学体系。它糅合儒、道、阴阳三家思想,成为儒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混合体。扬雄利用阴阳、五行思想和天文历法知识,以占卜的形式,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太玄》对祸福、动静、寒暑、因革等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及其相互转化规律作了详细的阐释,他认为事物的发展皆有九个阶段,指出天有“九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属”。任何事都用“九”来硬套,反映出扬雄的形而上学观点。

6. 四书

【答案】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朱熹取《礼记》中《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四书蕴含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7. 公羊学

【答案】“公羊学”是研究以《公羊传》解释《春秋》的学说。公羊学在汉代最为昌盛,它对孔子十分推崇,把孔子看做素王,指出孔子是在借《春秋》为后世立法。公羊学多发挥《公羊传》的“微言大义”分辨夷夏之别,反复论证了“大一统”说,对三统三世说进行推演。清代中后期,公羊学再度重振。公羊学派常借经学议政事、改风俗、思人才、正学术,把研究“公羊学”同经世和救亡图存的政治目的紧密结合起来。

8. 《抱朴子》

【答案】《抱朴子》是一部道教经典著作,由东晋葛洪所撰,分内、外篇。《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鬼怪变化、攘灾却病,属于道家的范畴。《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历程。其文学思想是反对贵古贱今,认为今胜于古。总之,该书将玄学与道教神学、丹鼎与符篆、儒学与仙学、方一术与金丹均纳为一体之中,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

二、简答题

9.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答案】(1)释义

上古领袖是怎么把修养术传给下一代的呢? 就是避开阴冷的寒风,保持恬淡虚无的心情,心定了,五行运转,气就自然顺畅。“精”“神”既济,就能守住自己的心神,病又从何而来呢? 那么,志向要少,少了后人生的方向就定了,欲望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心就会安定而不会恐惧,身体劳累却不知疲倦。气得以顺畅,各得所愿。

(2)观点

①该段文字出自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阐发中国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钮、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

③《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由于气的运动,从此有了星河、七耀,有了阴阳寒暑和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统摄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10.《中庸》是如何论“诚”的?

【答案】(1)“诚”之内涵

①“诚”本意是指真实无妄。《中庸》中把“诚”的范畴提高到形而上的天道层面,即“诚”是上天本然之属性和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本道理。“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②天道公而无私,所以是诚。

③圣人不待思勉而自然合乎中道,来自于天性。普通人则有气质上的遮蔽,不能直接尽天命之性,所以需要通过后天之修养工夫以求诚。

④“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便是求诚的工夫。

(2)至诚而后明善与明德而后至诚

《圣人的自然天性使其可以至诚而后明善; 而贤人则必须经过学习与修养的工夫,先明德而后至诚。圣人表现出天下之至诚,极尽众人之本性,可以支持天地生养万物,这样便可与天地鼎足而三,人的地位也由此彰显。

(3)君子诚之为贵

《中庸》中提到:“减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减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己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 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这句话讲的是人道。君子视“诚”为最宝贵的品质,一旦人的本性仁心呈现时,它不仅能成就自我,还会向外扩展,成就他人或他物。

11.变化气质

【答案】(1)概述

变化气质是指通过后天学习改变人的生理、心理素质的意思。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认为“天地之性”至善,“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由此提出“变化气质”的主张:“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还认为“气质”不仅应当改变,而且能够改变,“变化气质与虚心相表里”。“虚心”能穷理尽性,使人性由“气质之性”返回到“天地之性”。

(2)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