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师范大学土壤地理学(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水圈

【答案】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主要指地壳表层、表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存在着的各种形态的水,包括液态、气态和固态的水,按照水体存在的方式可以将其划分为海洋、河流、地下水、冰川、湖泊五种主要类型。它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同时,它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

2. 土壤质地

【答案】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它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它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肥沃的土壤不仅要求耕层的质地良好,还要求有良好的质地剖面,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

3. 干洁大气

【答案】干洁空气是指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此外还有少量氢、氖、氪、氙、臭氧等稀有气体。从作用上看,氮气对太阳紫外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丰富的氧气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繁殖的必要条件:二氧化碳的存在是是光合作用发生的必要条件:臭氧具有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的能力,保护人类健康。

4. 河川径流

【答案】河川径流是汇集陆地表面和地下而进入河道的水流。它包含大气降水和高山冰川积雪融水产生的动态地表水及绝大部分动态地下水,是构成水分循环的重要环节,是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通常称某一时段(年或日)内流经河道上指定断面的全部水量为径流量,一条河流的径流量由水文站的实际观测资料计算求得,河川径流的大小及变化与流域气候等自然地理因素及人为经济活动有关,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河川径流,分布具有地带性,变化具有周期性。

5. 地轴

【答案】地轴是为研究地球运动而假想的轴。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始终不停地围绕该轴线运转。地轴通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南北极点,和地球的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和地球的公转轨道面斜交。地轴空间指向:某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6. 风积地貌

【答案】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风积地貌主要是指沙漠地区的沙丘而言,沙丘的形成和发育受风力、地面形态、水分、植被及沙源供应等条件的影响,风速、地面结构、下垫面性质改变或遇障碍物等,都会改变风沙流的容量,从而造成沙丘形态的复杂多样。一定的风力具有一定的输沙能力,它所能搬运的沙量称为风沙流的容量,其实际搬运的沙量称为风沙流的强度,两者比值称为风沙流的饱和度。

7. 生态平衡

【答案】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出的稳定状态。它们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逐渐趋于相对稳定少变,这种自然现象称为生态平衡或自然平衡。

8. 喀斯特地貌

【答案】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其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由于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可溶于水,因此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形成喀斯特地貌。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二、分析题

9. 论述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答案】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下和生物作用下,并经过一定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他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处于经常的相互作用中。

(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一些性质如机械组成、矿物组成及其化学性质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中的速度、方向及自然肥力。

①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②不同的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有影响。

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质地。

(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而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影响岩石风化过程,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的迁移转化过程。因此土壤的水热状祝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方向和强度。

①气候影响次生粘十矿物的形成。

②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③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④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⑤气候影响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的气候带发育有不同的土壤类型。

(3)土壤发育的生物因素: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活跃因素。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性质和数量是有差异的。不同植物群系决定着土壤形成过程的发展方向,植被类型的演替又导致土壤类型的演变。土壤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释放其中潜藏的能量和养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促进土壤肥力不断发展并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

(4)土壤发育的地形因素:

①地形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表现在地形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②地形还支配地表径流,斜坡排水快,土壤物质易受淋溶,土壤颗粒粗,土层薄:低地易积水,细土粒和腐殖质易积累,土色较暗,土层深厚。

③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山地或台地上部主要为残积母质,坡地和山麓为坡积物,山前冲积平原为洪积物和冲积物。

④地形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地壳的上升、下降或局部侵蚀基准面的变化,都会导致土壤侵蚀和堆积过程不断产生,引起水文和植被发生变化,改变成土过程的方向,使土壤类型发生演替。

(5)土壤发育的时间因素:土壤发育的时间是重要的成土因素之一,它可说明土壤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也是研究土壤特性和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土壤的形成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

(6)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演变的影响:人类生产活动是除气候、植被、地形、母质、时一间成土因素之外的另一个影响土壤发生发展的重要成土因子。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性质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在认识土壤客观性质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利用、改造、定向培肥,创造不同熟化程度的耕作土壤。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和各成土因素之间的对比关系来调整土壤的发育过程和形成方向。

10.论述生态系统稳定性及保证生态系统稳定需要的条件。

【答案】生态系统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一环境的统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定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改变的环境条件或人类干扰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内部的调整而保持结构和功能的总稳定,即使在卜述影响改变后,也会回到它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