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近日点
【答案】近日点是指地球最接近太阳的地方。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呈反时针方向。大致1月3日,地球最接近太阳,此时的位置称为近日点;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地球轨道上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时最小。
2. 生态平衡
【答案】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出的稳定状态。它们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逐渐趋于相对稳定少变,这种自然现象称为生态平衡或自然平衡。
3. 微域性分异
【答案】微域性分异是指由于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质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它是最小范围的地域分异,一般可以根据微域分异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地貌部位差别是最重要的微域分异。微域性分异在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在没有切割的平原地形中表现最为明显,如东北平原在小范围内随小地形山高到低的变化,发生羊草杂类草草甸黑钙土,碱蓬柱状碱土及羊草盐化草甸土依次更替又重复出现的现象,就是微域性的表现。
4. 冰蚀地貌
【答案】冰蚀地貌是指由冰川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地貌特征显著,有的像岩石盆;有的像羊的背部,学名为羊背石,由岩性坚硬的小丘经冰川磨削而成,顶部浑圆,状似羊背。代表性的冰蚀地貌有冰斗、冰川谷、刃脊和角峰等。冰斗是山岳冰川最典型的冰蚀地貌,位于冰川的上部,呈半圆形的剧场形状或圈椅状,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开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冰斗底部是一个洼地,在同一山地,通常有冰斗成层排列的现象。
5. 断裂构造
【答案】断裂构造是指岩石因受地壳内的动力,沿着一定方向产生机械破裂,失去其连续性和整体性的一种现象,又称断裂。当岩石受地应力作用,且作用力超过岩石本身的抗压强度时就会在岩石的薄弱地带发生破裂,而断裂构造是岩石破裂的总称,具体包括劈理、节理、断层、深大断裂和超壳断裂等,它可以作为石油天然气二次运移的良好通道,油气沿断裂通道运移比在岩石孔隙中运移更加容易。
6. 气候系统
【答案】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它由大气、海洋、陆地表面、冰雪覆盖层和生物圈五个部分组成。太阳辐射是其主要能源,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紧密地联结成一个开放系统。气候系统中发生的重要过程是气候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是气候系统表现出高度非线性的根本原因。
7. 自然区划
【答案】地表自然界受不同尺度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分化为不同等级的自然区,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就是自然区划。各级自然区之间都存在特征差异性,自然区内部则具有相对一致性。自然区划的原则有①发生统一性原则②相对一致性原则③空间连续性(区域共扼性)原则④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等。
8. 层滞水
【答案】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其性质基本与潜水相同,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通过蒸发或向隔水底板的边缘下渗排泄,受水文因素影响强烈,水质极易受到污染。它由雨水、融雪水等渗入时被局部隔水层阻滞而形成,消耗于蒸发
及沿隔水层边缘下渗,常分布于砂层中的粘土夫层之上和石灰岩中溶洞底部有粘性土充填的部位。
二、分析题
9. 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论述地球自然环境优越性的基本原因。
【答案】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于地球环境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主要是太阳与地球之间的位置关系。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关系是地球自然环境优越的基本原因。
(1)太阳辐射
地球表面以太阳辐射能为最主要的热量来源;海、陆、大气和有机体中的许多过程,都以这种辐射能为基本动力。水能、风能都是由太阳能转化来的。当代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一一煤和石油,则是长期积累的化石化了的太阳能。太阳把各种带电粒子流传送到地球上。具有极高能量的宇宙线,从宇宙空间侵入地球的大气上层,对地球上的极光、磁暴,以及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分子从分子状态转变为离子状态等一系列现象,都产生影响。
(2)日地距离
8地球距离太阳约1.5×10km ,这样的距离不近也不远,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比较适中,
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高十水的冰点、低于水的沸点,大部分水以液态存在,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研究表明,如果日地距离缩短5%,地表温度就会过高,从而影响生物的遗传,且地表不会有
液态水。如果地球离太阳再远1%,地表温度就会偏低,水就会彻底冻结,生命的化学过程就无法进行。
10.论述植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答案】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地衣及绿藻等熟悉的生物。生态系统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一环境的统称。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C 循环方面
绿色植物吸收CO 2和水,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状态的C 固定成有机分子的C ,再被动物、细菌和其他异养生物所消耗。绿色植物也能够通过呼吸作用把产生的CO 2和水排出体外,返还给无机环境,CO 2又可以被绿色植物直接再利用。可见绿色植物在C 循环中的作用巨大。
(2)在能量传输方面
太阳能和化学能通过绿色植物,源源不断地输入到生态系统中,成为消费者和还原者的唯一能源。太阳能输入生态系统后,能量才能不断地沿着生产者、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逐级流动,形成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3)在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方面
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最积极和最稳定的因素,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可知,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类应该要认识到植物的重要性,采取措施,保护植物。
11.试述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
【答案】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一般将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1)裸地形成。没有植物生长的地面称为裸地,它是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裸地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类;地形、气候、动物牧食和人类活动。裸地的共同特征是环境条件比较极端,或者潮湿,或者十燥,常常盐渍化程度严重等。原生裸地的条件比次生裸地更为严酷,一般群落形成的速度比次生裸地缓慢。
(2)物种传播。群落形成过程中物种不断增加,主要表现在物种向群落内的扩散过程。物种扩散有被动扩散和主动扩散两种类型。植物主要以被动形式扩散,主要依靠风力传播。被动扩散的动力还有水、人和动物的活动。有些植物的繁殖体具有钩、刺、芒、孰液,可以依附在动物体上传播,有的则具有坚硬外壳,靠动物吞食后到处扩散。主动扩散一般针对动物而言。为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动物总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不断地向新的区域扩散,如飞行和徊游。有些植物的繁殖体也能进行主动扩散,有些植物则依靠根茎向外蔓延。
(3)物种定居。生物扩散到一个新区后,定居成功的可能性和扩散即离及对新区域环境的适应程度有关。最迅速定居成功的是扩散力很强、对环境条件忍受幅度大的物种。先锋物种有开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