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假整合
【答案】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表明发生上升运动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2. 土壤溶液
【答案】土壤溶液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各种可溶性物质浸出的水溶液,主要包含无机离子、有机离子和聚合离子以及他们的盐类。它与固相部分紧密接触,并与固相表面保持动态平衡状态,其组成与活性,随外界(大气、水、生物)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一方面可作为植物营养源,另一方面受一些金属离子污染。土壤溶液的组成有一定规律,它反映土壤类型的历史与特性,也反映季节性动态及农用情况。
3. 沃克环流
,强烈的下沉气流受冷【答案】位于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侧的南美洲西海岸(90°W 附近)
海水影响降温后,随偏东信风西流,到达西太平洋赤道(120°E )受热上升,转向成为高空西风,以补充东部冷海区的下沉气流。于是在赤道太平洋垂直剖面图上,就出现一种大气低层为偏东风,上层为偏西风的东西向热成闭合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4. 自然区划
【答案】地表自然界受不同尺度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分化为不同等级的自然区,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就是自然区划。各级自然区之间都存在特征差异性,自然区内部则具有相对一致性。自然区划的原则有①发生统一性原则②相对一致性原则③空间连续性(区域共扼性)原则④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等。
5. 综合自然地理学
【答案】综合自然地理学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整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6. 隐域性
【答案】隐域性指由地势起伏而导致水平地域结构发生异化的现象,又称内地带性地域。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
7. 焚风
【答案】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10℃/100m),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按湿绝热直减率降低(0.5-0.6℃/100m),大部分水分在迎风坡降落。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这就是焚风。焚风效应对植被类型与生态特征、成土过程和土壤类型都有一定影响。焚风在我国西南山地特别显著。
8. 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
【答案】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是矿物的光学性质的一部分,是矿物的特征,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光泽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三类,后者又分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与松脂光泽、丝绢光泽、珍珠光泽、土状光泽等。透明度分透明与不透明两类。
二、分析题
9. 试述生物海岸的生态环境、效益与保护。
【答案】红树林海岸及珊瑚礁海岸不但是一种特殊的海岸类型,而且在生态环境,科研和应用上都有重大意义。
(1)珊瑚礁的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
①珊瑚礁(岸礁)有削弱波能及保护海岸的作用,岸礁部位相当于水下岸坡的上部,波浪进入岸边之前,必须通过岸礁带,波浪因此逐步消能,海岸得到保护。
②珊瑚岛是海洋中的绿洲,这里生物繁盛,不仅有茂盛的植物,而且带来繁多的鸟类,以及山鸟粪堆积而成的磷矿。
③珊瑚岛有着美丽的海洋风光,不论水下或水上都可以成为良好的旅游资源。
④水下珊瑚礁区,是海洋生物最活跃的生长与繁殖场地。
⑤地质时代的化石珊瑚礁,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是良好的储油层。
⑥珊瑚体本身具有较大艺术欣赏价值,可作为装饰品和艺术陈列品,某些种属可以入药,礁体还可烧制石灰,成为建筑材料。
⑦珊瑚礁岛屿具有重要的国防及军事意义。
(2)红树林海岸环境与效益
①红树林具有防风、防浪及护岸促淤作用。
②红树林海岸生态环境良好,不但可调节海岸带气候,而且成为生物的聚集地。
③红树林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生物海岸资源的破坏与保护
①珊瑚礁岸礁被挖掘被挖掘的岸礁主要用来烧制石灰及建筑材料,岸礁破坏后,潮水加深,波浪作用增强,海岸迅速后退。
②生物入侵导致珊瑚、红树林破坏肆虐上海崇明岛的可怕入侵生物一一互米花草,因其具有固沙促淤作用,20年前从美国引进,由于缺少天互米花草目前成为整个崇明海滩的绝对霸主,导致鱼类、贝类因缺乏食物大量死亡,水产养殖业遭受致命创敌伤
③加强生物海岸的管理、保护和研究
a. 为了保护好珊瑚礁及红树林海岸的生态环境,应加强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
b.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
c. 加快生态保护的立法进程,依法对生物海岸进行综合治理。
10.试述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
【答案】岩石地层单位反映一个地区沉积过程的特殊性;年代地层单位反映全球时代划分的一致性和等时性,各具有不同的目的和作用。二者的关系如下:
(1)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性及时间地层单位的非穿时性。在区域上岩石地层单位常常具有穿时性,而时间地层单位是按代表时间界面的生物演化阶段而建立的,因此它永远与时间界面一致,绝不会产生穿时现象。
(2)地层单位上下界线与时间界面的关系。时间地层单位的根本特点在于它与时间的严格对应。而岩石地层单位不受此限制,它可以从任一时间开始,也可以在任一时间结束。因此,除在特例的情况外,它的顶底界线与地质年代界线是不一致的。
(3)展布范围的不同。岩石地层单位所具有的岩石学特征,取决于沉积古地理环境,而沉积古地理环境不可能全球一致。每一种沉积地理环境只能局限于某一地区,因此决定岩石地层单位也只能局限于某一区域。而时-间地层单位则不受此限制,因为时间阶段在全球各处是一致的,所以时间地层单位能在全球范围做无限制的延伸。
(4)时间地层单位没有固定的具体岩性内容。例如一个统,不论它是砂岩、页岩、灰岩或火山岩,也不论它是由什么基本层序组成的,只要它占有对应的世的时间,这套地层就可以称为统。而岩石地层单位必须有规定的岩石学内容,当岩性内容改变后,就不是原来的岩石地层单位了。
总的来说,时间地层单位反映了全球统一的地质发展阶段性,对了解全球地质史有巨人的优点;岩石地层单位反映了具体一个地区的地质发展阶段性,对了解某一地区地质发展史有重要意义。两种单位从不同的侧面互补地反映了地质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从而对了解全球和区域地质发展的联系做出重大贡献。
此外,岩石地层单位与层序地层学的层序、体系域单位在划分原则上也有重大区别。两者的界线有时可以重合,有时则显著不同。
11.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哪些地区? 试分析他们的成因,为什么在地质时代干旱气候的分布与现代不同? 试举我国实例加以说明。
【答案】(1)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以下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