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基岩
【答案】基岩是指地球陆地表面疏松物质(土壤和底土)底下的坚硬岩层,它是风化作用发生以后,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形成一些在常温常压下较稳定的新矿物,构成陆壳表层风化层之下的完整的岩石。作为工程地质概念的基岩是指作为地基的岩石,而岩层是指呈层状的岩石,一般沉积岩和沉积岩的变质岩为层状岩石,完整基岩是指桩基嵌入的岩石无裂隙、节理、风化等情况。
2. 人为土
【答案】由于耕种、灌溉、施肥等活动,使原有土壤的成土过程加速或延缓,或逆转,形成了有别于同一地带或地区的地带性土壤类型,原有的土壤仅作为成土母质或埋藏土而存在,其形态和性质有重大改变,这类土壤称为人为土。
3. 地方性分异
【答案】地方性分异是指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它是中尺度的地域分异,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和自然综合体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常常表现相互系列性和重复性规律。
①系列性是指在地方地形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和自然综合体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依次更迭;
②重复性是由于近期发育历史相同,几个小流域内各自然单元重复出现,组成多次重复的组合。
4. 冰蚀地貌
【答案】冰蚀地貌是指由冰川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地貌特征显著,有的像岩石盆;有的像羊的背部,学名为羊背石,由岩性坚硬的小丘经冰川磨削而成,顶部浑圆,状似羊背。代表性的冰蚀地貌有冰斗、冰川谷、刃脊和角峰等。冰斗是山岳冰川最典型的冰蚀地貌,位于冰川的上部,呈半圆形的剧场形状或圈椅状,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开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冰斗底部是一个洼地,在同一山地,通常有冰斗成层排列的现象。
5. 酸雨
【答案】酸雨是指PH 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是指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形态
而落到地面;后者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酸雨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还有少量灰尘,可导致土壤酸化,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危害,并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损坏建筑物。
6. 风化作用
【答案】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①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只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未改变的风化作用,其结果是形成各种碎屑物质;②化学风化作用指岩石在氧、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③生物的作用是指在生物参与岩石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发生分解的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组成岩石的矿物性质。
7. 温带草原
【答案】温带草原是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分布于内陆干旱到半湿润区,主要山欧亚大陆草原、北美洲草原和南美洲草原等,具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严寒,年降水量约250-500mm ,多集中于夏季且年际变化较大。
8. 生态位和生态幅
【答案】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二、分析题
9. 试述大陆自然地带更替的规律。
【答案】大陆自然地带更替的规律为:
(1)地带谱在南、北半球基本对称。
(2)环球分布的自然地带只限于极地、高纬和赤道带,其他纬度则由于环流和距海远近不同而出现干湿度地带性的变化。
(3)除寒流经过的地方外,大陆两岸基本上分布着各种森林地带,并向极地过渡到草甸冻原地带,这种更替方式属于海洋性地带谱。
(4)大陆内部分布大陆性地带谱,即自荒漠地带开始,经草原、泰加林和冻原地带过渡到极地冰雪常寒地带;泰加林是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森林,因此在西岸发生尖灭,东岸则
变窄。
(5)在寒、暖洋流发生分歧的沿岸,出现特殊的地中海地带,这是一种特殊的海洋性地带,具有冬湿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常绿灌丛和夏季落叶的灌木混交林与典型褐土。
上述规律不尽然与实际情况一致,任何自然地带都是其所在纬度、离海远近、与一定大气环流和洋流的相对位置、海拔高度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当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后会存在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即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会出现垂直分带的规律更迭现象,是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制约下形成的。
10.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各有何特征?
【答案】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的特征分别为:
(1)东部季风区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特征
东部季风区的垂直自然带均以山地森林各分带为主体,而且一般由两个以上森林类型所组成;植被多属中生类型,生物化学风化占优势,发育各类森林土壤,呈酸性反应;每一个温度带的垂直带谱结构都反映着该水平地带的特征。
(2)西北干旱区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特征
由于水分状况的不同,垂直自然带带谱结构的基带由灌丛草原向干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而山顶都有草甸;土壤由栗钙土向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过渡;植物种类中,旱中生或旱生种类逐渐占优势,土壤豁化过程明显,碳酸钙累积更丰;垂直自然带的阴、阳坡之间差别明显。
(3)青藏高寒区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特征
青藏高寒区以垂直分布现象非常显著为特点,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地域紧密结合,具有独特的色彩。
①东南部山地,受湿润气流影响较大,垂直自然带以山地森林各分带为主体,与东部季风区相类似,不同之处是由于海拔较高,森林以上各分带发育。
②腹地和西北部,寒冻、干旱剥蚀作用普遍,物理风化强烈,发育着高山草甸土、草原土、荒漠土等高山土壤,质地粗疏,呈中性至碱性反应,植被以寒旱化或旱生类型为主,以高山草甸、草原或荒漠带占优势。
③各垂直自然带类型有一定的区域变化,从边缘至内部,随着海拔增高,垂直自然带结构由繁及简,分带数目由多至少:深入高原内部,随着海拔增加和干旱的增强,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和优势分带为山地/高山草原带。
11.现代气候干旱的分布,试分析原因?
【答案】(1)现代气候干旱的分布
现代干旱气候分布区域大致是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诸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大沙漠、塔尔沙漠、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沙漠带、西南非洲的卡拉哈利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等;纬度10°-30°附近的热带大陆西岸地带,如北美加利福尼亚沿岸、南美秘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