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腐殖质化过程
【答案】腐殖质化过程是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复杂、较稳定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化过程使土体进行腐殖质累积,结果使土体发生分化,往往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暗色的腐殖质层,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产生构成腐殖质主要成分的原始材料,②第_阶段为合成阶段,即山微生物为主导的生化过程。影响腐殖质形成的因素有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温度、土壤反应及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值。
2. 熔岩地貌
【答案】熔岩地貌是岩浆从地壳断裂溢出、沿地面流动冷却形成的各种地形,如熔岩丘、熔岩垅岗、熔岩盖、熔岩隧道和熔岩堰塞湖。熔岩地貌的表现形式主要熔岩隧道和熔岩堰塞湖:熔岩隧道是熔岩内部的窄长通道,熔岩表面冷却很快,当熔岩流还在流动时,熔岩外表已固结成壳,由于凝固的熔岩导热性非常小,熔岩流内部能长久地保持高温,使熔岩里未凝固的液体熔岩流到较低部位,于是在熔岩内形成空洞,成为熔岩隧道,熔岩隧道顶部崩坍后,熔岩表面就可能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凹陷;熔岩堰塞湖是熔岩流到河谷内,阻塞河道使上游河谷积水成湖,如中国牡丹江上游的镜泊湖。
3. 光周期
【答案】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长期的适应便使各类生物对日照长度或者说对昼夜长短比例的反应格式是不同的,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光照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给生物的生活带来显著影响。比如在生长季节里许多植物的开花结实对昼夜长短的反应很不相同,据此将植物划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等类型。日照长短对动物的生殖、换毛和迁移等都有明显影响。
4. 自然区划
【答案】地表自然界受不同尺度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分化为不同等级的自然区,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就是自然区划。各级自然区之间都存在特征差异性,自然区内部则具有相对一致性。自然区划的原则有①发生统一性原则②相对一致性原则③空间连续性(区域共扼性)原则④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等。
5. 地缝合线
【答案】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缝合线。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沟系中发
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现在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地带,就是古特提斯海消失形成的一条地缝合线。
6. 水位
【答案】水位是指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水位高低是流量大小的主要标志。流域内的径流补给是影响流量、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水位变化,如流水侵蚀或堆积作用造成河床下降或上升。
7. 土地评价
【答案】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是指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具体来说,就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之后,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对一定的土地用途、属性做质量鉴定,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土地的价值。
8. 太阳日
【答案】太阳日是指以太阳为标准,地球上同一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时间。但是地球不但自转,还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又呈椭圆形,所以一年中的太阳日并不等长。一个平均太阳日为24h 。
二、分析题
9.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内涵、尺度、相互关系。
【答案】(1)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内涵
自然地理环境除具有整体性外,与之相对应的是地域性,即地域分异规律。所谓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①地带性因素
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异。
②非地带性因素: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等现象的地球内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2)地域分异的尺度
①全球性地域分异
表现为热量带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非地带性的海陆分异及海陆起伏。
②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a. 全海洋地域分异:即纬度地带性。
b. 全大陆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分带性,如巨大山系和高原。
③区域性地域分异
表现为区域性大地构造一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
④中尺度地域分异
表现为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带分异。
⑤小尺度地域分异
表现为局地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与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积和排水条件不同。
(3)不同尺度地域分异之间的关系
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大尺度分异构成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是较大尺度分异的基础。
10.为什么说地貌的发生和发展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共同塑造的结果? 试举例说明。
【答案】(1)地貌的发生和发展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共同塑造的,理由如下:
①地貌发育是指固体地球表面组成地貌的物质,在内动力作用、外动力作用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下的位移运动以及地貌本身发生的种种变化。
②内动力作用是指来自地球内部如地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等能量通过地壳的作用动力使固体地球表面的地貌发生变化。外动力作用是指来自于地球外部如太阳能、日月引能等能量通过大气、水、生物等多个圈层物质运动作用于固体地球表面使地貌发生变化。对地貌发育而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只有作用方式与作用强度的差别,在作用对象与作用时间上两者不可分离。
③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于地表,使地表物质和能量不断转换,进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基本起伏形态,地貌分布和组合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则同时对地表形态进行剥蚀塑造,削高填低,以减小地表的起伏。
(2)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主要由于地壳运动即内力作用所致,而其表面地貌的高低起伏同时也离不开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流水作用等外力作用,因而地貌的发育往往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而成。
11.论述湿地的生态功能。
【答案】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并兼有两种系统的某些特征,由于水陆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类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其生态功能主要有:
(1)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
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征,具有调节水循环、生态功能。通过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把水分源源不断地送回大气中,从而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环中起着良好的作用;
(2)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储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