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814社会保障综合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1936年公共行政学家赫林在其名著《公共行政与公共利益》中这样写道:“公共利益这个观念对官僚体系而言,正如程序正义对司法体系而言,有着相同的重要性。”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
【答案】(1)赫林的这句话体现了公共利益在官僚体系中的地位。具体分析如下:
①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政府有责任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决定了政府的责任范围,也决定了政府的职能、活动范围与活动方式。
②公共利益决定公共部门活动的基本方向。公共利益是凌驾于一切具体社会利益主体利益之上的最高利益,维护公共利益是政府存在的目的和追求的最高口标。政府利益与其他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处于平行的地位,公共权力的属性决定了政府只能用它来谋求公共利益。政府作为利益主体的一员,必须和其他利益主体一样合法、合理地追求自身利益。
③公共利益的边界是约束政府利益扩张的保障。公共利益的无限扩大必然导致权力的无限扩大,要对行政权力进行限制,就必须对公共利益进行严格的界定。公共利益是政府在公权限制私权过程中的行为边界,也是公民接受限制的行为边界。
(2)正如程序正义是司法公正的有力保障,是社会正义的内在要求,公共利益在公共部门的公共管理活动中应当充当着一种向导作用,其在公共管理中具有核心位置。
(3)公共部门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同时,应体现对私人利益的关怀。如果完全地追求公共利益,而窒息了私人利益应有的生长空间,公共利益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因此,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部门应力求这样-种结果,即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利益最大化。
2. 结合实例,说明政策评估的前后对比法?
【答案】(1)“前一后”对比法的含义
“前一后”对比分析评估方法是指政策实施前后的比较,即比较两个时间点上同一情况的不同结果:一种结果是实施方案前的,一种结果是实施方案后的。通常只是针对日标群体进行检验。这种前后比较是为了证明方案的影响和效果,然而,很难得知可观察到的社会变化。如果有,也很难判断是实施该方案直接带来的结果,还是源于同一时问内社会上发生的其他变化。具体如下图所示:
“前一后”对比分析图
(2)优缺点
①优点是简单、方便、明了;
②缺陷是不够精确和全面,无法将公共政策执行所产生的效果和其他因素,如公共政策对象自身的因素、外在因素、偶发事件、社会变动等所造成的效果加以明确区分。
(3)“前一后”对比法分析的实例
比如,一个人可以比较某一污染控制计划实施前后某条河的水质变化。“前一后”对比分析通常可以降低成本,并且节省实际操作的时间。然而,它也存在一个主要缺陷,即所发生的变化可能存在其他的解释。我们可以想象,河水水质的改善可能源于水流量的增加,污染制造者的自我抑制,或是导致工业生产减少的经济衰退等。另一方面,如果“前一后”对比分析在预期的方向上没发现有多少变化,那么也不一定就可以断言这个计划没多大效用。即使如此,对照式研究仍然有可能提供别的方式所无法获得的有关某一计划的信息。
3. 什么是非营利组织,其特点是什么?
【答案】(1)非营利组织的含义
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设立的目的不在于获取利润,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自愿人员组成的,实现自我管理的,具有独立、公共和民间性质的组织或团体。
(2)非营利组织的特点
萨拉门认为,非营利组织可以归结为六个特点:
①正式的组织
它必须有某种程度的制度化,临时和非正式的民众集合并不是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同时要得到国家法律的合法承认,具备这种法人资格,才能为团体托付订定契约和保管财物。
②民间的组织
它必须与政府组织分开,既不是政府组织的部分,也不由政府官员充任基金会所管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非营利组织不能接受政府的明显支持,或者政府官员不能成为董事; 最主要在于它在
基本结构上是民间组织,不能为政府控制。
③非利益的分配
它不是专为组织本身生产利润,非营利组织在特定的时间中聚集利润,但是要将其使用在机构的基本任务上,而不是分配给组织内的则源提供者,这是非营利组织与私人企业的最大不同之处。
④自己治理
非营利组织能监控它们自己的活动,它们有内部的治理程序,而不接受外在团体的控制。 ⑤志愿性的团体
非营利组织包括某些程度的志愿参与机构活动的导引或是事务的管理,特别是志愿人员组成负责领导的董事会。
⑥公共利益的属性
非营利组织为公共目的服务,这是其区别于其他性质组织的主要特点。
4. 政策问题的认定可能遇到哪些误差因素,如何才能避免这些误差?
【答案】(l )政策问题认定的误差因素
①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a. 层级节制体系。在过分层级化的组织中,容易造成信息被隐藏,或视寻找新的信息为敌人,而出现信息病象的情形,从而使政策问题认定的工作无法有效地进行。b. 专业化。专业化的结果造成了各部门的本位主义,使正确的信息无法有效地取得,尤其是地理上的区隔造成资源及信息传递上的困难。c. 集中化。集中化的情形,使上层的人员信息负载严重,难以获得正确和相关的信息,以有效地认定问题。
②意识形态。指组织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一套信仰体系。a. 这种意识形态有其危险性,因为其就像“过滤器”,妨碍了真正信息的传达; b. 过于坚持的信仰,会影响实际问题的了解,造成认知失去协调,而使信念和实际现状产生强烈的冲突。
③无知。对于专业知识并不了解,故会相信某些错误的媒体报道。但政府对于传播媒体的报道最为重视。如果因报道的信息不明确,甚至是错误的,将会造成政府官员对问题诊断的错误。
④信息太多。政府官员的信息太多,造成沟通上的障碍,对问题的探讨产生误差,而幕僚人员事先过滤,则又容易造成连续的错误。
⑤噪音干扰。当甲想让乙了解某种信息,但乙所得到的和甲的预期不同,同样的原始信息,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意义。由于接受者的认知与人格结构的不同,而使信息有不同的意义。
⑥时间落差。指接收到信息到开始反应之间的时间差距。现在被忽略的问题,将来可能是严重的问题。
⑦逃避问题。决策者往往逃避其所不愿意面对的问题,于是对于问题的真相无法真正了解。 ⑧隐避问题。指提出某些大家己知道的问题来隐避事实上的重要问题。
⑨虚假问题。解决了错误的问题,但不会对于真正要解决的问题造成伤害。
(2)避免误差的方法
①问题描述应做到真实详尽,切忌人为夸大或缩小。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个人或集团的利益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