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共中央党校841部门法学综合考试(民法、刑法、经济法及行政法)之《经济法》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国营贸易管理?

【答案】国营贸易管理,是指国家授权某些企业主要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垄断经营某些进出口业务,作为国家控制和限制货物或技术等进出口的一种手段。《对外贸易法》关于国营贸易的规定如下:

(1)国家可以对部分货物的进出口实行国营贸易管理。除另有许可外,实行国营贸易管理货物的进出口业务只能由经授权的企业经营;

(2)实行国营贸易管理的货物和经授权经营企业的目录,由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确定、调整并公布;

(3)擅自进出口实行国营贸易管理的货物,海关不予放行; 未经授权擅自进出口实行国营贸易管理的货物的,要承担行政责任。

2. 简述审计法的概念、适用范围及作用。

【答案】(1)审计法概念

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2)审计立法:

①表现于宪法之中; ②专门的审计法律、法规。

(3)审计法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①审计法,是指调整审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②审计法的适用范围

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开支,以及其他依照该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都应当接受审计监督,

(4)审计法的作用

①经济方面。通过审计,查出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同时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直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 同时,着眼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政治方面。从政治方面说,通过财务审计并且处理违法案件,对于打击违法犯罪、教育干部群众、改进国家机关工作作风、促进廉政建设,具有直接作用。

(5)审计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①经济责任审计进入全面推进、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②加大审计的力度和透明度。

3. 简述我国《对外贸易法》对国际服务贸易的规定。

【答案】(1)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原则

①促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原则

《对外贸易法》第4条规定的国家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鼓励发展对外贸易,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的原则,同样可以适用于国际服务贸易。

②市场准入原则

《对外贸易法》第2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服务贸易方面根据所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中所作的承诺,给予其他缔约方、参加方市场准人和国民待遇。市场准入原则以中国政府的承诺为限。考虑到我国服务业尚处于发展阶段,我国服务领域开放的对外承诺是有条件的,体现在:

a. 从我国对外国服务的提供方式上,针对《服务贸易总协定》所确认的服务贸易的四种方式,即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我国虽然都允许存在,但根据不同领域,对每种形式的准入与否,又做了分别规定。

b. 对一些服务领域或特定服务领域的一定服务形式禁止开放。

c. 对一些服务贸易领域限制开放。

③国民待遇原则

我国对国民待遇原则以中国政府的承诺为限。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方式分别决定不作承诺、没有限制或作出限制。

(2)国家限制或者禁止的国际服务贸易

国家基于下列原因,可以限制或者禁止有关的国际服务贸易:

①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道德,需要限制或者禁止的;

②为保护人的健康或者安全,保护动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保护环境,需要限制或者禁止的;

③为建立或者加快建立国内特定服务产业,需要限制的;

④为保障国家外汇收支平衡,需要限制的;

⑤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其他需要限制或者禁止的;

⑤根据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的规定,其他需要限制或者禁止的。

4. 简述经济法产生的经济原因。

【答案】(1)从经济角度考察,可以认为,社会大生产的发展,也即现代经济的发展,是经济法产生的经济原因。现代经济的本质属性在于其是一种社会化的经济。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早

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在经济生活的层面上则表现出完全小同的另一种景象,在这里:

①经济活动是建立在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基础之上,每一个人按照社会分工从事极为专业的经济活动;

②生产不是为了直接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

③劳动成果不能直接满足生产者的要求,人们主要依赖他人的劳动或劳动成果满足自身的需求;

④生产的社会化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⑤专业化分工导致经济组织形态发生变化,企业化经营逐步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般组织形态。

③社会化导致人们相互依赖性加强,为降低交易成本和生活成本,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逐步集中,城市化进程随着市场的发达而逐步加强。

(2)经济社会化产生了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信息占有与信息需求的矛盾; 社会化产生了经济生活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并使得他们之间利益冲突日益尖锐化,社会化导致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利益与微观层面的经济个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引起人们了从制度上作出相应的对策回应,从而导致法律体系结构的重大变化。针对现代经济社会化带来的问题而制定的法律在现代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法律是现代经济社会特有的法律,它们是在现代社会才获得充分发展的法律。

(3)经济法是现代经济的产物,而不仅仅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或市场经济的产物。现代经济的基本属性在于其社会性。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现代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是由两种不同的基础资源配置方式决定的不同的经济体制,这两种经济体制本身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代经济的本质,无论一国采用哪一种经济体制,都没有否认社会化这一现代经济的基本属性。因经济社会化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在两种经济体制下虽然表现形态不同,但都同样存在。因而,两种经济体制下都需要对这些问题从法律上作出回应。现代经济法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在法律制度对这些因经济社会化而产生的社会问题作出回应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无论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法,还是市场经济时代的经济法,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 经济法存在的基础不在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而在于现代经济的社会化以及由于这种社会化而产生的经济社会的依赖性。计划经济也好,市场经济也好,都是一种社会化经济,都是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经济法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正是在于,通过经济法,可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或使之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和缓解。

5. 简述税法构成的实体法要素。

【答案】税法构成的实体法要素包括以下内容:

(1)税法主体

税法主体,是指在税收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包括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