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614公共管理学(一)之公共行政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分权制
【答案】分权制,又称多兀制或分离制,是指将行政权力较多授予下级的一种组织体制。其特征表现为行政下级在其管辖权范围内、名义和实际上都享有主动采取行政措施的自主权,上级除负监督责任外不横加干涉,而由下级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其是。其优点是:分权制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因而容易收到因地制宜的功效,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民主精神、主体意识和工作热情; 缺点是:分权过甚,也可能破坏政令的统一,出现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的现象,从而损害国家行政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功能。
2. 工作荷载分析法
【答案】工作荷载分析法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方法,即通过不同单位在工作荷载和结果方面的横向比较来确定各个单位的效率水平。这种效率测定方法的运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所涉及的单位从事同样或十分相近的工作; 二是工作性质属于量的处理工作,容易进行量化衡量。
3. 公共利益
【答案】公共利益是指社会非特定主体的利益。作为共同体利益和公众利益,公共利益是一个与私人利益相对应的范畴,往往被当成一种价值取向、当成一个抽象的或虚幻的概念。以公共利益为本位或是以私人利益为本位,并没有告诉人们公共利益包括哪些内容,其只阐明了利益的指向性。公共利益的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和社会共享性。具体内容是:
①公共利益的客观性表现为公共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叠加,也不是个人基于利益关系而产生的共同利益; 不管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公共利益都是客观的,尤其是那些外生于共同体的公共利益。
②公共利益的社会共享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社会性是指公共利益的相对普遍性或非特定性,即公共利益不是特定的、部分人的利益; 共享性既是指“共有性”,也是指“共同受益性”。并且这种受益不一定表现为直接的、明显的“正受益”:公共利益受到侵害事实上也是对公众利益的潜在威胁。公共利益外在的体现和依托是公共需求。
4. 亨廷顿悖论
【答案】亨廷顿悖论是指亨廷顿提出的“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却滋生着“不稳定”的矛盾命题。现代化必然伴以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利益关系的调整,然而它在政治体制
输出方面所造成的变革却加剧了腐化,由于与现代化相关联的政府权威的扩大和受制于政府活动的增加,严厉的反腐败举措反而可能增加腐败的机会。这就要求政府自觉地建立起自我规束的机制。由于政府缺乏自我规束的能力而导致政府下台甚至引发社会动荡的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自我规束的能力才会成为评判政府公共行政能力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标准。
二、简述题
5. 简述西方国家依法行政的社会基础。
【答案】资本主义的经济原理和市场经济的实践是依法行政的广泛的社会基础。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方一式有着与封建社会完全不同的经济规律。受经济规律的支配,资本主义经济又有着以往全然不同的特性以及与之相1致的法则和诉求。资本主义经济特性与依法行政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财产私有制。财产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的基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崇和鼓励个人谋求自我利益的动机和活动。这种动机和活动可以通过个人资金的积累达成社会财富的总量增值,促进和扩大再生产。只有国家(政府)才可与人民产生公法意义上的上下统属关系,进而产生事实上容易发生却难以纠正的侵权行为,危及私有财产制度。这就必然要求规范和限制政府的行为,即依法行政。
(2)市场竞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动力的外在的压力就是市场竞争,竞争必是激烈的、残酷的,比以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为根本的法则。为了获得竞争胜利或竞争优势,每个人都必须奋发向上,从而不仅达到财货分配的目的,而且达到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但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也是强调子安秩序地,因为:
①如果竞争过于严酷、残忍,或者社会财富过于偏聚,一定会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这就必须适时、适地、适事意志豪强、拯救无业者。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福利国家”政策,就是典型的表现形式。
②如果不正当竞争,即以不正当的方法损害他人或社会公众利益,谋取暴利,其中尤以权钱交易,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避讳引起公愤同样会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为此,就必须制定社会普遍遵从的“游戏规则”。比如,公平竞争、等价交换、第三者权威仲裁的那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应是一切规则的总纲。
(3)管理理性化。资本主义经济为尽可能低的成本赚取尽可能高的利润,必然要强调手段和目标的合理化,强调效率,强调管理的科学化。这反映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必然要求规范、约束、制裁企业和个人的各类法律、法规、法令确切严谨,而不能仅凭借原则裁处。这就要求政府以理性的态度而不是感性意识实施公共行政管理,即依法行政。从法理上说,国家在私法关系上与公民是处于平等关系的。所以,当政府的行政行为在客观社会效果上损害国民权利和利益时,必须依据民法、刑法、行政诉讼法的通则和规定承担行政责任,并给予相应的赔偿。
6. 简述霍桑实验的内容
【答案】从1927年到1932年,梅奥和伊瑞茨·罗特利斯伯格及托马斯·怀特赫德三位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连续五年进行了新的实验,即著名的“霍桑实验”。通过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实证性研究,他们开创了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先河。他们认为,对人格的尊重、参与、情绪发泄、社会平衡、士气、小团体及其制约、非正式组织等,是组织管理过程中决定性的因素,而法律、制度、规章、几率精密J 险等则是次要的。
“霍桑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的实验:
第一阶段,继电器装配室实验和云母剥离室实验。该阶段证明,工人的态度与情绪的改变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团体社会关系的改变是造成劳动生产率升降的主要原因。
第二阶段,谈访计划。该阶段证明:改善监督这种人际关系,使之变得坦率、合理、自然,是改善工作环境中人际关系模式、实现人性激励的重要方面。这种改善将直接影响到士气以至工作成果。谈访计划还证明:在组织中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实行参与管理,可以使工人的工作态度和情绪好转,从而使产量增加。
第三阶段,绕线机组实验。该实验证明:企业中不仅存在正式组织,而且存在非正式组织。有效的管理是要在正式组织所要求的“效率的逻辑”与非正式组织所要求的“感情的逻辑”之间建立平衡,井通过满足组织成员的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梅奥等人以实验的结果为依据,主要提出了三条原理:
(1)工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社会人”,而不仅是“经济人”。所以,工人会追求金钱收入,但也会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他们还与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社会、心理因素是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途径。
(2)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经常表现为某种团体的“非正式组织”。这些团体有自然形成而其成员必须服从的规范或管理。并且,非正式组织同正式组织是相互依存的,对生产率存在直接的影响。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即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而吉利职工的“士气”,从而实现提高生产率的目标。因为,在职工的需要中,金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不是主要的部分,职工更多的是感情、安全感、归属感等于人类情感、情绪相联系的需求。
7. 简述行政权力的内涵。
【答案】行政权力作为政治权力的一种,是国家行政机关依靠特定的强制手段,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而依据宪法原则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能力。行政权力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
(1)主体,行政权力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2)根本目标,行政权力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有效地实现国家意志,国家意志是国家利益的体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