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614公共管理学(一)之公共行政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关键路径法
【答案】关键路径法是指通过分析项目过程中哪个活动序列进度安排的总时差最少来预测项目工期的网络分析方法,英文简称CPM 。关键路径法是网络规划的一种方法,源于1957年雷明顿兰德公司的詹姆斯·凯利和杜邦公司的摩根·沃克所做的一项“工程规划与安排”研究,目的在于以最小成本求取最佳工期。关键路径法便于计算,能使复杂的任务、工程条理分明,井然有序; 便于领导者通观全局,抓住关键,安排实施; 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2. 生理分析方法
【答案】生理分析方法是指对研究政府成员的生理需要和生理状况与物质欲望满足和物质工作条件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方法。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二者之间的合理的对应关系。由于衣、食、住、行等生理需要是人类的基本的需求,且直接关系人类的精神状态,因此,有必要关心政府成员的生理需求与工作状态之间的关系。
3. 个人责任
【答案】个人责任是指个人应尽的义务和因自身行为造成的后果需承担的责任。在公共行政学中,个人责任指政府官员从自身的公务身份出发而承担的行政责任。在通常情况下,政府官员在按规定执行职务过程中所产生的行政责任由国家承担。在特定条件下,由导致责任追究的行政官员个人承担。个人责在确定的依据是是否“故意或重大过失”,主要表现为官员损害性行政行为的有意和非规定性质。完全按照规定执行职务或在不知情的条件下执行行政指令、行使自由裁量权而产生的行政过失,官员个人一般不负责任。
4. 行政检查
【答案】行政检查是指行政行为主体依法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遵守法律法规以及行政决定等情况进行单方面强制了解的行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行政检查分为若干类:根据检查机构的任务不同,可以将行政检查分为专门检查和业务检查; 根据检查的时间不同,可以将行政检查分为事前检查、事中检查和事后检查; 根据检查权的来源不同,可以将行政检杳分为依职权的检杳和依授权的检查; 根据检查对象的特定性不同,可以将行政检查分为一般性检查和特定性检查等等。
二、简述题
5. 简述行政组织体制中的分权制和集权制的利弊。
【答案】(1)分权制是指下级组织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较大的裁量权,上级组织不予干涉的组织体制。在联邦制国家中,分权制的行政组织体制最为普遍。
①分权制的优点:各级行政组织可以因地制宜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处理事务,行政措施紧贴实际,能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 各层级有自己的权力和责任,容易激发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民主精神、主体意识和工作热情; 可防止上级组织和个人的独断专行。
②分权制的缺点:权力过于分散,上级组织的目标、意图难以实现,上级反受下级牵制; 下级组织机关彼此分离,中央无力调控,容易形成地方势力,相互冲突,发生纠纷,造成行政组织的分裂,损害国家行政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功能。
(2)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机关,下级机关仅有有限的裁量权,须依靠上级机关的指令办事的组织体制。在这种体制之下,高层的机关往往包揽较多的事务决策。
①集权制的优点:政令统一,可在行政组织系统内实行一致标准,便于集中力量,发挥优势,统筹兼顾; 可以有效地防止地方保护主义,防止下级权力主义各自为政。
②集权制的缺点:层级节制过严,下级的行为带有被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不利于发展个性,适应能力不强; 不能因地制宜,及时处理行政事务,机关及个人也容易导致独裁和长官意志,权力的过分集中也会导致权力的滥用。
6. 简述公共危机管理的结构或要素
【答案】在最宽泛的、也是理想状态的意义上,公共危机管理指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系统安排。这个系统安排的结构或要素可以从以下角度观察和理解:
①时间周期和序列。公共危机管理包括三个阶段:
a. 在危机未发生时限制危机源,尽可能避免危机的发生;
b. 在危机发生时尽可能控制事态的蔓延和恶化,减少损失;
c. 在危机发生后尽早从危机中恢复过来。
②法律规范。公共危机管理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利于危机管理的正当性和时效性。
③领导体制和政府组织体制。就前者而言,首要问题是公共危机管理需要单一、明确、强大的决策机构或指挥中心; 就后者而言,首要问题在于相关职能部门和不同层级的协同力和执行力。
④危机管理。政府应对能力的主要标准有: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和恢复力。
⑤整合应对资源(力量)。整合的基本问题在于形成官民协同的多维公共危机应对体制,有三个基本问题:
a. 政府与媒体的关系;
b. 政府与专家的关系;
c. 政府与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⑥公民危机教育。理性的公民危机意识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因此政府承担着向全社会宣导忧患意识、普及急救知识、逃生要领及自救等方法,并通过经常性的演习提高公民实际自救能力的责无旁贷的公共责任。
7. 简述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答案】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是指行政行为所具有的符合法律规定、不会被有关机关、法院依法宣布撤销或者宣布无效的条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行政行为的核心。只有具备合法要件,行政行为才能产生预期的法律效果,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职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行政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可以分为实质的要件和形式要件两类。
(1)行政行为合法的实质要件
指行政行为主体所实施的行政行为具备符合实体法规定的条件,主要包括:
①行政行为主体合法。即做出行政行为的当事人必须有行政行为主体的资格,其产生和存在有合法的依据,其组织方式、职权范围和活动方式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②行政行为不超越法定权限。即行政行为主体所做出的行政行为必须是在法律确认的或者是其他主体授权范围内。行政行为主体只能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做出行政行为,超越权限的行政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③行政行为必须是职务行为。指行政行为必须是由行政行为主体依据法定职权做出的行为。行政行为主体的非职务行为不能构成行政行为。
④行政行为的内容合法。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符合法律规定,也要符合法律的目的,即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在羁束行政行为中,行为内容必须严格符合法定的具体标准; 在自由裁量行为中,行为内容也必须在法定的裁量幅度内。
⑤行政行为的意思表示真实。指行政行为的意思表示是内在的真实表示,不是基于误解、胁迫等违反行政行为主体本意做出的; 同时,意思是完整的,不是片面的; 而且意思表示是合法的,不能超出法律规定; 最后,意思表不要公平合理,既要考虑当事人的利益,也要考虑公共利益,不能只片面考虑一方面的利益,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利益。
(2)行政行为合法的形式要件
指行政行为主体所实施的行政行为具备符合程序法规定的条件,主要包括:
①符合法定的形式要求。对于法律有明确规定的要式行政行为,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形式做出; 有特别规定的非要式行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但是不得违背法律的限制性要求。
②符合法定的程序要求。一是要符合法定的步骤,即行政行为要符合法定的过程、阶段和手续; 为各步骤要符合法定的顺序。
③符合法定的时限要求。即行政行为必须在法定的时限内做出。对于法律没二是行政行
8. 简述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
【答案】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系统的科学,其学科特点是比较突出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