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作文之比较文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旺盛之势主要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案】从总体上看,中国比较文学在经历了一段曲折之后口趋兴盛,成果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深远。此种兴盛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2)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
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编》,可以视为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自8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的专著与论文集何以如此层出不穷,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前所有阶段的总和。所有这些论著与论文,或作影响研究,或作平行研究,或作阐发研究,或作跨学科研究,每一方面都有杰出的成果,而且数量都不少。
(3)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
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日趋强烈。这一时期对比较文学的研究,充分讨论建立比较文学的意义,介绍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并因此出版了许多著作、论文集与教材。更为主要的内容是探讨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并进而讨论是否应该建立以及如何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问题。
总之,当代的中国比较文学已是越来越兴盛,而且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2. 请思考文化研究的得与失。
【答案】对文化研究的评价一直是毁誉参半,赞同和提倡者认为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地区生长的、多学科的场所,反对者则斥之为一种寄生现象,是毁灭文化的刺耳杂音。
(1)文化研究的成功之处
英美的文化研究的兴起,是理解现代社会一文化的形成过程的一种努力。
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大众传播媒介的流行、知识群体的瓦解、全球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形成,这些普泛的历史发展状态在不同的民族国家旱现出不同的面貌,也导致产生了不同形态的文化研究。文化研究不仅是对这些事件编年史式的记录,也雄心勃勃地参与、甚至干预到其中,顺理成章地,文化研究者也不再把自己视为提供一种论述的学者,而是在政治上积极的参与者。
(2)文化研究的不足之处
开放的文化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学科的规定性和自身的一致性,这种流动性和未完成性却恰恰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地方。文化研究之所以被称作解地域化的场所,正是在于它反对学科体制化,并以此为解决问题之道。然而,目前文化研究的发展越来越以新的方式被商品化和制度化,
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场地,它被重新刻上了自己一贯反对的那些学术和学科的礼仪规则。
文化研究自身的擅变引起的一个后果是,人们对它谈得越多,越不清楚自己在谈什么。于是,文化研究者似乎面临着跟当初比较文学者试图界定其学科性时相同的困境,这是一种非某个简单的断言就可以解决的真正的二难处境。
3. 怎样从跨文化的比较视域来理解后殖民批评产生于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进入第一世界学术圈?
【答案】从跨文化的比较视域理解后殖民批评产生于第一世界知识分子进入第一世界学术圈,具体如下:
(1)后殖民批评刻意强调把西方解构主义的“差异”理论带入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文化中,划出对立的鸿沟,从而给出东西方文化相对的差异性界说。
(2)如果把后殖民批评者的文化身份置放在“差异”中考量,后殖民批评者来自于第三世界,是对西方宗主国经济与文化跨越本土对第三世界民族、国家与文化侵略的抵抗。最终他们都以激进的反调之声而获取第一世界白人学者对他们的另类瞩目,并在第一世界宗主国大学获取显赫的教席和永久居住权。
在这个意义层面上,后殖民批评不是封闭于本土的理论,而是敞开于国际学术舞台的思潮,这也决定它们必然要进入到比较文学的领域中给人以研究视域上的启迪。
4.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
【答案】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
(1)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必须是把双向知识汇通后,在比较研究的视域与思考中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自恰体系。钱钟书的《读<拉奥孔>》就是这一方向下研究的典范。这篇文章把中国古代诗歌与西方绘画融汇为一体,丝毫没有在两门学科中寻找表面类似的硬性拼凑感。这篇文章的研究视域既跨越了学科,又跨越了民族、语言与文化。
(2)在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中,与文学作比较研究的这个领域必须是一个与文学相关的、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系统性。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都与文学有着相对密切的关系,并且都是有着独立性和体系性的学科。仅在这一层面意义上,文学才可以与之进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3)跨学科研究的对象之间应该具有相关性。如果我们把“文学与化学”、“文学与市场营销学”、“文学与病理学”进行比较研究,这就显得因两种学科关系过远缺憾内在的意义链而牵强附会。
5. 怎样从比较的视域理解后殖民批评的变体?
【答案】从比较的视域来看,后殖民批评的变体是指中国大陆学术界把西方的后殖民批评接受过来后,在使用中赋予自己的二次理解,这种二次理解可能是自觉的误读或不自觉的误读,其较之于原创后殖民批评再度产生一种变体的适用于中国大陆学术批评的后殖民批评理论。
6. 简要论述西方当代译介学研究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案】方当代译介学研究迄今己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70年代末由以色列学者佐哈依据结构主义理论所创立的“分层系统”理论阶段。
(2)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学者提奥·赫曼斯初具后结构主义理论品质的“译者隐喻语言映射”理论阶段。
(3)20世纪80年代中川以后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所创立的“文学调控”理论阶段。
二、论述题
7. 比较文学可从国外汉学中吸取些什么?
【答案】(1)梳理中外文学交流史
当今国际间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我们置身其间,理应向世界人民介绍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明。在这样做之前,了解一下中国文学外播史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再转来认识中国文学的特质,判断它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继而在历史新时期向国人、向全世界进一步弘扬中华文明时,才有更加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而国外汉学本身就蕴涵着大量有关中国文学外播史的原始资料,以及与这一课题有关的文化信息。
(2)向国外译介中国文学
向外国读者译介中国文学,是在全世界弘扬中华文明的必由之路。外向传播,自然离不开翻译。回顾中国文学外播史,我们不难看到国外汉学家代代耕耘,其译介之功不可磨灭。而国内这样的翻译家虽代不乏人,却为数不多,而且国内的译介学研究也不如国外活跃。借鉴国外、尤其是西方汉学家的做法一一如何翻译传统术语,如何确定翻译力法,乃至如何深化译介学等等,当会给我们许多启发。
(3)不断更新文学研究方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译介西方理论演为热潮,而译介之举决非为译介而译介,而是为自己的文学研究(有些是为文学创作)提供借鉴。译事既己有成,余下的就是如何消化吸收的问题。西方汉学家得风气之先,率先做了些移植西方文论用来研究中国文学的尝试,在“洋为中用”方面提供了不少范例。
(4)积极开展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开展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不仅有利于“阐发研究”的深化,也有利于我国传统文论研究的深化。比较诗学的深入开展,可以昭示惟洋是从的谬误,截长补短的途径以及激活传统的方策。近年来国内学者多所创见,而西方汉学家在框架体系、言说类型、个案比较、术语辨析等方面提供的范例,我们也不可不知。
8. 论述中西诗学在关于艺术起源方面的异同之处。
【答案】(1)中西诗学在关于艺术起源方面的不同之处
中西诗学在关于艺术起源方面的不同之处在于,从文学产生之初,中西方对文学作品的本源及所关注的重点就不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