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比较文学原理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文学与宗教的互渗为比较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背景及可能性。
【答案】文学与宗教的互渗为比较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背景及可能性主要表现为:
(1)文学与宗教的交叉互渗关系在西方欧美和东方中国都是共同的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主张从文学与宗教的交叉互渗中寻找双方共通的规律,这种共通规律也是从文学与宗教的差异性中显现出来的。
(2)希腊精神原型与希伯莱精神原型共同构成了西方文明生成发展的两大源头
希腊精神是哲人的思考,而希伯莱精神则是宗教的信仰,由于中世纪在西方文化发展史卜形成漫长的统治,所以在历史的早期,宗教即携带着它的信仰渗透于文学的创作和批评中,成为西方文学研究者和比较文学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在基督教神学这里,宗教把哲学与文学统一在自身的信仰下发展,宗教、哲学与文学是共生的。
(3)中国以儒、道、释统称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
在这种统称中我们已经无法把文学从儒、道、释三种宗教形态中界分出来,可以说,儒、道、释除了释放他们的哲学思想以外,作为三种宗教文化形态己经在最大的外延上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两个方面,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文学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批评家及所操用的术语都深受儒、道、释在哲学和宗教层面上的影响。
2. 简述钱钟书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答案】钱钟书知识结构上博通中外,又在欧洲受过多年的教育与训练,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早在新中国成立前,钱钟书就出版了《谈艺录》
昔人谈艺之作甚多,历代诗话、词话,甚至野史笔记中所在多有。明人徐祯卿即以所著《谈艺录》名世。但钱钟书的这本书与昔人相比却有很大的不同,最重要的一点是,昔人谈艺往往从印象出发,就诗说诗,即便能举一反二,也很难超脱时代的局限。因此多为赏析之作。
钱钟书的这本书虽也自称“赏析之作”,但因其所考所论,能“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隅之反”,因此自成一格。况钱钟书博极群书,学贯中西,凡所采用,均中西学界方家之作,因此所论问题,虽多不大,却能做到微言大义,于广博中见出精深,中西文学实例相互参校,相互阐发。《谈艺录》本身就是一本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专著。
(2)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钱钟书巨著《管锥编》,是中国比较文学史的一座丰碑
它继续采用《谈艺录》那种典雅的文言诗话形式,围绕《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
义》等中国古代10部重要典籍,引用了800多位外国学者的1400多种著作,结合3000多位古今中外作家的创作,彻底打破时空界限与学科界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比较研究,往往将中外文学现象与理论进行互补与互证。
(3)《七缀集》是不可多得的比较文学精品
钱钟书在80年代出版的《七缀集》,全用活泼醇正的白话写成,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比较文学精品。钱氏的这些研究成果正是传统学术的求“通”意识与现代学科的比较意识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典范。与此同时,一批比较研究中外文学、探索中外文学关系的文章也出现了,并引起了学界的瞩目。
(4)1981年1月,北京大学正式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由季羡林任会长,李赋宁任副会长,钱钟书杠顾问,决定出版不定期的《通讯》,并编辑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从书》。
3. 论述中西诗学在关于艺术本质方面的异同之处。
【答案】(1)中西诗学在关于艺术本质方面的相同之处
①中西诗学在关于艺术本质方面
二者都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以形象抒发情感或揭示义理,对于文学的艺术而言,便是借助语言塑造形象来达到这一目的。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有限的,而情感与义理却具有共通性、无限性、普遍性或必然性。艺术形象便是将具体与普遍融为一体的“具体的普遍性”。
②西方的“表现”与中国古代的“意境”很相似
在克罗齐艺术即表现的命题里,“表现”尚未抵达“概念”,因而是对于情感世界的整体直观,可以说,艺术作品恰恰是因为尚未抵达概念而实现了在艺术领域对概念体系的超越,这一点,宋人严羽表述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意境”所蕴含的其实就是“一”与“万”、有限与无限的有机互动关系,即其仍然未曾僧越“具体的普遍性”之艺术本性。
(2)中西诗学在关于艺术本质方面的不同之处
中西诗学关于艺术本质方面的不同主要是二者持不同的研究观点,具体表现为:
亚里士多德申言诗的功用在于通过唤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使他们得到净化、陶冶、宣泄,其中,道德教海与政治教化的内涵并未得到特别的重视。而中国的自孔子以来就提倡“诗教”观,特变强调文学艺术作品的道德教诲与政治教化的内涵。
4.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1)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如“近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等
(2)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三层含义
①它是异国的形象;
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
③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其中第二点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重点,即注重研究创造出了形象的文化。
(3)比较文学形象学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只局限在作家作品,而必须伸展到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它不仅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也是跨学科的。形象学研究的日的不仅在于揭示一个作家、更在于揭示一种文化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则和惯例。
5. 译介学之交往属性具有哪三种作用? 哪三个特点?
【答案】(1)译介学交往属性具有的作用
①从事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的主体间可以通过交往实践从“他者”身上看到“自我”,并以“自我”为尺度去看待“他者”,从而形成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
②可以促进文学、文化和文明共同体的渐次形成。
③可以交互影响和自由流动的方式保证“薪火相传”,文脉流播,促进人类社会和文明的持续和谐发展。
(2)译介学交往属性具有的特点
①交往实践取决于交往理性;
②译介学交往实践有赖于范式建构;
③交往属性决定交往功能。
6. 何谓主题学? 主题和母题有何区别?
【答案】(1)主题学
主题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2)主题和母题的区别
①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 母题被概括为数量有限的类型,而主题需要针对具体作品加以概括。
②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往往呈现出较多的客观性,母题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它没有倾向性,不提出任何问题,只有在经过了作者的处理以后,它才具有一定的褒贬意义,显示出一定的态度立场。主题是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了的抽象思想或观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述
③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母题简单地被指出来,而主题由于深刻复杂得多,往往以复杂句式呈现。
④母题是对题材的基本概括,是对情节中的一个或数个事件的概括,但是它并不形成问题; 主题则不然,它侧重于理念和用意,常将“文以载道”之道上升到问题的高度来进行分析、认识。母题是主题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例如,同样展示战争的两部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是通过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王牌师的事件,宣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后者的主题是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