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浅析高校主体性德育及其模式构建

关键词:主体性,大学生,德育,模式构建

  摘要


摘  要
德育是一个千古难题,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当务之急。由于传统德育模式目标的错误定位,现今主体性德育研究中的原则性分歧以及权威理论的缺乏使得高校德育工作未能很好地发挥育德功能和社会功能。本研究采用逐本溯源的研究思路,结合多种研究方法对不同对象进行分类研究,从主体性哲学以及主体心理学等主体性理论入手,遴选得到适合时代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主体性哲学思想因子。在此基础上形成德育模式的构建原则。根据这些原则,结合当代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对主体性德育模式进行构建。
本研究首先综合了主体性哲学、主体心理学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对主体性德育的基本观点做出理论探讨。大学生主体心理所处的不同阶段,主体的个性、差异,主体的认识观是影响主体性德育模式构建的主要因素。同时应考虑群体主体效应,注意群体意识、组织文化对德育教育效果的影响。
其次,在对基本观点获得明晰基础上,提出了主体性德育的六个构建原则:1)正确认识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2)正确处理主体性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包括了从自发性到自觉性、从为我性到我为性、从受动性到能动性。3)正确把握主体性的演变特征和规律,教师应根据主体心理特点进行引导,系统考虑主体性演变阶段。4)正确对待主体性个体的差异。5)正确分析主体性认识观的特质,提出了充分考虑主体的认识结构的影响,充分考虑主体的图式的影响,坚持主体“知、情、意”与“利益”的协调统一的原则。6)正确评价群体主体性的影响和作用,涉及个体主体性易受群体主体性影响,同时应善用群体的核心人物的原则。
最后,本研究针对现今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缺陷,综合国内外最新的教学成果,综合为一套主体性德育模式:1)调整德育思路:牢固确立“大德育”观。2)创新德育方法:发挥动态教学育人功能。其中提出的“动态过程的课堂教学法”能够为学生主体自主、活跃、有效的学习提供学习环境;引入“课堂提问过程管理方法”以充分激活学生和老师之间沟通关系;“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能够创造鼓舞人心的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3)创新德育内容:突出时代性,弘扬主旋律。其中提出了课堂内容应该多考虑情境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加强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和认同。4)创新德育形式: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其中提出的“探究式教学”能够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5)从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及保障机制的构建三方面探讨了德育机制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