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1] 余胜泉,张文兰,何克抗.“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实施理念与策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1).
[2] 凤翔县教育局. 凤翔县教育志[M].凤翔:三秦出版社,2004:1,15.
[3] 南纪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106.
[4] 肖蓓蓓.基于农户行为的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5] 杨威.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5.
[6] 刘美凤等.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7] 姜珍珍.上海市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有效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8] 任秀华,汪航.欧洲部分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有效性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35-38.
[10] 王晓辉.法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与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4,(5): 60-63.
[11] 陈俊珂,孔凡士.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138-152.
[12] 祝智庭.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进展[J].外国教育资料, 1999(2):33-34.
[13] 夷静.盐城市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运用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14] 刘美凤,王春蕾.影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6): 12-15.
[15] 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 2001,(8):24-26.
[16] 钟永江,钟绍春,李吉南,张琢.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07,(10):6-8.
[17] 陕西省凤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凤翔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23-30.
[18] 搜搜百科.http://baike.soso.com/v10187947.htm,2014-1-10.
[19] 李艺.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7.
[20] 凤翔县教育网[EB/OL].http://www.sxfxjy.com,2014-1-15.
[21] 何琳.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的现状分析[J].文理导航, 2013,(6): 89.
[22] 李芒.技术与学习—论信息化学习方式[M].科学出版社,2007:23.
[23] 任登中.校本培训研究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5-36.
[24] 聂竹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再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31-33.
[25] 刘美凤,王春蕾.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的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5,(223):25-26.
[26] 凤翔县横水镇第一中学网站[EB/OL].http://hszdyzx.30edu.com, 2014-2-1.
[27] 邬枫.曲阳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1.
[28] [美] Sandholtz,J,H &Ringstaff, C,Y &Dwyer,D,C著.宋融冰译.信息技术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3.
[29] 李昌五.中西部偏远山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证调查与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30] 郝耀.新课改下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困惑与探索[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48-50.
[31] 茅育青.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5-27.
[32] 张振亭,王敏.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3,(210): 55-59.
[33] 宝鸡市教育局.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的通知(摘要)[C].宝市教发[2011]379号, 2011-12-27.
[34]《中学教育学》编写组.中学教育学[M].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 43.
[35] 王国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 2008,(6):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