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全部康德哲学论述的是抽象的人:人的认知活动、人的审美活动、人的道德意志活动。 作为审美的人和人的审美,主要是在《判断力批判》中加以论述的。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对人的论述,结果是人的认知活动和人的道德意志活动相分离,而现实的人却并非截然的分离,相反,是统一的。理论本身的巨大缺陷,迫使康德去寻找一条能够弥补这种论述方法和体系,这就是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得以形成的动机和这第三个批判所表现来的基本思想。 通常论者们认为,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上下卷是两个内容,且这两个内容之间关系不甚大,把下卷归结为目的论而排除在审美论述之外,我们显然不赞成这种观点,而认为这部著作是内在地统一着的,为了能说明我们自己的观点,我们把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放在他的全部哲学思想的体系中,试图从他的哲学思想体系自身的意图以及当时的历史现实等方面来加以论述,其统一性表现在人,上卷论述人的审美,下卷论述自然向审美的人的生成。 本文各部分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康德的美学体系。对这一体系的论述主要是至于康德的美学体系自身中来进行的。康德认为反思判断取决于决定的判断,在于它是通过特殊以求普遍,通过一个个体的存在以观看整个对象世界的本质。这就是审美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主体通过任何一个个别对象的审美观照,都达到了对整个对象世界的观照。任何一个人都凝聚着整个自然,社会的本质,这种本质表现为人作为目的只能是文化--道德的人。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美,其实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优美。康德认为:美主要是与认知联系着,审美判断与知性判断在形式上是一致的,即都是一个句子或都是一个判断。但二者在区别上是本质上的。康德对美的论述在方法和体系序列上基本上遵循他的《纯粹理性批判》的那种模式,从质、量、关系,模态几个方面分析审美判断的特征,康德区别了普通快感与审美快感的差异。康德认为想象力与知解力的和谐运动是审美的本质特征。主体自身要达到这种和谐是难得,通常只有天才才能做到。然而,审美活动与一般的艺术活动是有区别的。审美活动可以说是人对整个对象的活动,而艺术活动则只是这个活动的一部分,这使得天才与艺术的区别显现出来,艺术需要天才,但艺术与天才并不等同。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康德的崇高思想。我们主要把康德的崇高思想放在全部欧洲美学史中加以论述,我们找到亚理斯多德、朗吉弩斯、博克、鲍姆加通等,与康德美学思想加以比照性的描述,展现出欧洲崇高思想的历史脉络。亚理斯多德关于悲剧审美的论述即相当于崇高思想的论述,亚氏虽然将悲剧审美与主体的道德情感联系在一起,强调悲剧审美的宗旨是灵魂的净化。朗吉弩斯从研究雄辩术的风格的角度出发,认为崇高是雄辩术风格的一种,仍然强调崇高引起的效果,认为崇高的主要特征是对听众产生一种"威慑力",这种"威慑力"的来源是伟大的心灵,强调主体的内在文化道德的修养,再看康德认为崇高是主体内心无限的理性观念对一个貌似强大的且对主体构成"威慑力"的对象的征服。这个被观照的对象对主体显得有危害,这就是一个无限的理性的观念对一个现实的对象的胜利。这样,在欧洲美学史上,崇高思想无论从哪个角度提出来,然而,它的内在特征都有某种契合之处。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康德美学自身的矛盾和缺陷。康德美学自身的矛盾性来源于他的哲学的不彻底性。这种不彻底性主要表现在本体论上的二元论和其整个先验哲学体系所推崇的方法对本体的超越。更深远地来说,这种不彻底性来源于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动摇和懦弱,以及他们的耽于幻想而不敢正视现实。康德的整个哲学思想都远远地脱离当时现实生活的实际,所以,庞大的哲学体系不过是先验观念的演绎而已。康德美学思想的矛盾性,在方法上主要是他对以往全部哲学采取调和的态度,企图把以往全部哲学都兼容并包地纳入他的哲学体系,因而他对以往哲学缺乏分析,不是批判的继承,不是辩证地看待,这使得他的美学如同他的哲学一样,显示出动摇和不彻底性。其观点是:他将自己的哲学描述成一个远离现实的斗争实践的纯思辨体系。将精神与物质并列为世界的本体。对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