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师范大学9003中国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六家七宗

【答案】六家七宗是指本无、即色、心无、识含、幻化、缘会六家,其中“本无”一家又分为本无宗与本无异宗,故称七宗。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佛教般若学说很快同玄学思潮交汇在一起,依附玄学来传播般若思想。由于玄学存在贵无、崇有、独化各派别的分歧,般若学受此影响,依附不同的派别,因而产生了既不完全同于印度的大乘般若学说,又和玄学相异的中国式般若思潮,即“六家一七宗”等学派的分化。六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本无宗、即色宗与心无宗。六家七宗各派虽然观点不一,互相质难,但他们又互相借鉴与吸收,从各个角度去阐释般若“空观”共同发展了般若学说,加深了中国文化对佛学的理解。

2. 非攻

【答案】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意即反对攻占。墨子主张“非攻”反对王公大人使用武力攻打“无罪之国”、侵城掠地、杀戮“万民”的行为,他认为这种战争是最大的“不义”。墨子“非攻”主张的具体实践有历史上流传的“止楚攻宋”故事。“非攻”并非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如“汤伐莱,武王伐封”的征伐战争,他认为不是“攻”伐无罪,而是“诛”讨有罪。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3. 良知

【答案】“良知”原出《孟子》,是指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人具各明辨是非的知觉,只须依“良知”而行,自然合乎道德规范。每个人内心都是道德标准、善行范式的,知识后天受到人情世事蒙蔽。因而从实然的角度看,它就是不存在。他认为致良知是圣人之事,愚夫愚妇不可为。要求人反求自心,消除人欲,以求与万物一体,并主张知行并进,知行合一。

4.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答案】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易传》作者对于事物变化的根本看法。

①“穷则变”是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发生变化。如‘旧中则晨,月盈则食”(《丰·象传》),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变是必然规律;

②“变则通”意即只有变化,事物才能通达。由于事物持续不断地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无穷极之时,这就是达到了“通”。类似于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周而复始,没有终结,所以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③“通则久”是指事物只有通达,才能保持长久。变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保持矛盾各方的和谐与平衡。

5. 形而上者谓之道

【答案】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指阴阳及其“道”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不露形迹的。《周易·系辞上》中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国哲学史上,《易传》提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这两对概念,逐渐被哲学家发展为表述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本源与派生物的范畴。汉唐以来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辩论。宋代的朱熹说:“理,形而上者; 气,形而下者。”清代学者戴震则说:“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孟子字义疏证·天道》)

6. 四法界

【答案】四法界是指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华严宗把法界分为这四种。①“事法界”是说一切众生色心诸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

②“理法界”是说一切众生色心等量,虽有差别,而体性为一,同于一理。也即是无差别性的宇宙真理。

③“理事无碍法界”是指实相之理因事而显,千差万别的事物由得理而存,理事交融,互为依缘而不为障碍。

④“事事无碍法界”是说一切有分齐的事法,表面上虽有差别,但从一心所显这个角度看,性质为一,故能称性通融一一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四法界代表了对世界的不同的层次的认识。华严宗认为,前三种都是凡夫的认识,后一种属于佛智,即只有事事无碍法界,才是佛智的最高境界。

7. 以太

【答案】“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摄像的一种物质,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 康有为以“以太”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为不忍人之心; 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

8. 一心二门

【答案】“一心二门”论出自于《大乘起信论》,为印度马鸣所作,由南梁的真谛译出。“一心”是指我们的心; “二门”是指真如门和生火门。“真如门”是指觉悟,是心的纯洁清净; “生火门”是迷妄,是小断被欲望、念头纠缠。“一心二门”阐述的是人一生之中本心不断在觉悟和迷惘中徘徊,实质是对人的思维、心理运行的机制的描述。

二、简答题

9. 变化气质

【答案】(1)概述

变化气质是指通过后天学习改变人的生理、心理素质的意思。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认为“天地之性”至善,“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由此提出“变化气质”

的主张:“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还认为“气质”不仅应当改变,而且能够改变,“变化气质与虚心相表里”。“虚心”能穷理尽性,使人性由“气质之性”返回到“天地之性”。

(2)重要性

二程也强调变化气质的重要性。朱熹以为变化气质的说法,“起于张程”赞之为“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强调“人之为学,却要变化气凛”“须是变化而反之”。还进一步把变化气质与“存理灭欲”的主张联系起来,认为人所票不好的“气质”是人产生“物欲”的基础,需克服“气质”带来的“物欲”以恢复“天理之性”的“天理”。

10.试述何晏、王弼关于圣人有情无情的辩论。

【答案】人有情无情之辨是以王弼与何晏为中心进行的辩论。“情”是指喜、怒、哀、乐、爱、恶、恨等感情。

(1)何晏的“无情”说

何晏主张,圣人“无情而有性”圣人“无喜怒哀乐”“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小过分”

(2)王弼的无情说

王弼持与何晏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圣人与常人相同,也有喜怒哀乐之情,但是圣人可以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他的无情说以性静情动为理论依据,原则为体用不二。他为圣人性情应该一致,不必无情,圣人一方面具有异于常人的特质,另一方面还具有与常人相同的特质。圣人异于常人之处就是他的智慧,但是在情感方面与一般人并无区别。只是他虽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反应,但不会被情感所牵累。也就是说,圣人的精神境界仍然是平静的。

王弼对此进行分析并得出丁结论:情感可以推动人的行为。他认为情感之所以具有负面影响,是因为我们不能充分将其作为驱使我们行动的动力,受到它的牵累,也就是不能“正其性”; 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种动力,那么情感对人的行为亦具有正面的作用,这就是“以性正情”

(3)评价

何晏的“无情”说,将性情对立为两极,神化了圣人,未能很好地处理性情关系。王弼的“有情”说,把性情视为一体,从深层次上理解与把握了性为体、情为用的体用观,所以能更为圆通地处理性情关系。

11.反者道之动

【答案】反者道之动是老子关于“道”的运动特征的思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老子认为道总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表现了他辩证法思想的一大特征在老子那里,“道”不仅是创生万物的本源,而且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动力。在老子看来,从“道”到万物的生化就意味着“道”的运动。“道”创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最终还要复归于“道”。这是一个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的过程。

(1)“反”的含义

①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