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901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知行合一

【答案】“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哲学观点。“知”是指学识、思维认识; “行”是指人的实践活动。王阳明的这一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侧重阐述了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关系。他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是真“圣人”。但是“知行合一”并不是简单地把“知”与“行”简单的合并,而是强调要把认知运用到实践中去,来指导实践。

2. 坚白相盈

【答案】坚白相盈是指后期墨家针对公孙龙的“离坚白”说提出的“坚”与“白”不能因感官的局限性而彼此分开的观点。他们认为,“坚”和“白”是坚白之石的统一属性,虽然人们用眼看时不觉其“坚”用手接触时不见其“白”一种感官只能感觉一种属性,但是坚白之石同时包含了几种属性,所以这些不能把这些属性彼此分开。“坚白相盈”的命题触碰到了感觉与思维在认识中的功能问题。坚白统一于石的本质,是通过思维而不是通过直感所认识的。

3. 道尽稽万物之理

【答案】道尽稽万物之理是指万物的“理”各不相同,而“道”却是完全适合于万物的理。韩非运用“道”和“理”的观念,来说明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他指出每一具体事物都有特殊的性质与规律,称为“理”它是经常发展变化的; 而“道”则是各种理的总称,是普遍的。他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解老》)又说:“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解老》)也就是说理是具体事物间的区分与界限,即具体规律。只有通过客观事物的具体规律,才能认识事物的总规律,也就是“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

4. 慧能

【答案】慧能是佛教禅宗祖师。他俗姓卢氏,是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慧能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世称禅宗六祖,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二圣人”慧能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禅宗于此时为最盛。他代表作品有《六祖坛经》、《金刚经义》,其思想包含的哲理和智慧,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奇正相生

【答案】奇正相生是指“奇”与“正”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孙子兵法·势》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孙子从作战方法上抽象出“奇”与“正”这一对

哲学范畴,“奇”与“正”分别指作战方法的变法与常法。

①在军事部署上,负责正面进攻的部队为正,两侧偷袭的部队为奇; 负责守备的部队为正,机动部队为奇; 钳制部队为正,突击部队为奇。

②在作战方式上,对阵交锋为正,迂回侧击为奇。

③在战争原则上,依照常规,运用一般原则的为正,根据特殊情况,灵活应变的为奇。变法与常法的相互转化,辩证发展是无穷无尽的。

6. 本无

【答案】“本无”是三国魏玄学家何晏、王弼的哲学命题。“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王弼等人认为,追索天地万物的本体,只能是“以无为本”。他们认同《老子》的“道”的无形无名的形上特征,以“未形无名”论“道”以有形有名指“物”。并把形上的“道”与形下的“物”的关系,变成为“本体”与“末用”的关系。“无”是本体,是他对经验世界与经验知识的独特看法。

7. 四书

【答案】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朱熹取《礼记》中《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四书蕴含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8. 四法界

【答案】四法界是指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华严宗把法界分为这四种。①“事法界”是说一切众生色心诸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

②“理法界”是说一切众生色心等量,虽有差别,而体性为一,同于一理。也即是无差别性的宇宙真理。

③“理事无碍法界”是指实相之理因事而显,千差万别的事物由得理而存,理事交融,互为依缘而不为障碍。

④“事事无碍法界”是说一切有分齐的事法,表面上虽有差别,但从一心所显这个角度看,性质为一,故能称性通融一一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四法界代表了对世界的不同的层次的认识。华严宗认为,前三种都是凡夫的认识,后一种属于佛智,即只有事事无碍法界,才是佛智的最高境界。

二、简答题

9. 变化气质

【答案】(1)概述

变化气质是指通过后天学习改变人的生理、心理素质的意思。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认为“天地之性”至善,“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由此提出“变化气质”的主张:“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还认为“气质”不仅应当改变,而且能够改变,“变化气质与虚心相表里”。“虚心”能穷理尽性,使人性由“气质之性”返回到“天地之性”。

(2)重要性

二程也强调变化气质的重要性。朱熹以为变化气质的说法,“起于张程”赞之为“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强调“人之为学,却要变化气凛”“须是变化而反之”。还进一步把变化气质与“存理灭欲”的主张联系起来,认为人所票不好的“气质”是人产生“物欲”的基础,需克服“气质”带来的“物欲”以恢复“天理之性”的“天理”。

10.简述后期墨家提出的“辟”、“侔”、“援”、“推”等几种推理方法的具体含义。

【答案】在《小取》篇中,后期墨家提出“辟”、“作”、“援”、“推”等几种推理方法。

(1)“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辟”是指譬喻,意即以另一个具体事物来说明此具体事物。

(2)“体也者,比辞而俱行也。”即直接对比两个相等的判断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类似于形式逻辑中的直接推理。

(3)“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 ”就是引用对方与自己相同的论据作为前提,进行推理的方法,也包含援例作论证的意义。

(4)“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不取”是未知事物,“取”是已知事物,“予之”是进行推论。即反复比较未知事物与已知事物的同异,推论出同或异的结论,与以类比方法进行归纳推理的方法类似。

11.周敦颐的人性论是什么?

【答案】(1)诚

在人性和道德问题上,周敦颐发挥了《中庸》的观点,认为人有一种超然的本性,即“诚”。周敦颐对“诚”的规定,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①“诚”是万物性命之本原,并作用于万物终始的全过程之中。

②“减”是“寂然不动”之体,“神”是“感而遂通”之用。

③“诚”是整个世界的本质,纯粹至善正是这种本质的体现,因而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

(2)刚柔中和

周敦颐同时也提出:“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己矣”。刚柔是用来描述人的气质的词汇,在他看来,人的气质有刚柔之分。刚善是好的品质; 刚恶则为不好的品质; 柔善是好的品质; 柔恶则为坏的气质,只有中是理想的人格状态。因为人的气质不齐,所以圣人立教的目的就是要去除刚柔之恶,刚柔相辅而达到中的状态。气质之性的概念虽然不是周敦颐提出的,但是他的提法隐含了气质之性的概念,所以受到以后的理学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