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哲学史(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王夫之)
【答案】“天下惟器”、“道在器中”是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的哲学观点,批评了宋明理学“离器而言道”的倾向。王夫之认为,道与器是统一不可分的,“道”标志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器”标志个别、特殊的具体事物。“天下惟器而己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其意是指道与器是物质世界的两个方面,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体。“天下惟器”表明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表达事物本质或事物类本质的哲学抽象都只是个别某一方面的本质,这种本质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而存在。因此只能说“道在器中”“道”是“器之道”而不能说“器者道之器”。工夫之的“道器观”是他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所作的较为深入的阐发。
2. 格义
【答案】“格义”是指在佛教进入中国的早期过程中用以解释经典义理的方法,即用中国思想阐述佛教的教义。把道家思想与佛教般若空义进行比配是格义的主要内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人用老庄的概念“无”去比配佛教的概念“空”; 也有人用孔孟学说范畴中的“五常”来解释佛教的“五禁”。格义作为一种思想与文化比较的方法,在佛教文化与思想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格义的方法还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停留在概念上的表面化的比较方法,因此当义理深层次发展后,它就不再是思想发展所采用的方法了。
3. 欲合性
【答案】理欲合性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的一个道德伦理思想。他认为“理”、“欲”都是人性的内容,反对宋儒将理欲对立起来的说法。仁义礼智等先验道德原则同人的生理欲望均是人性的内容,两者共同构成了人,不可偏颇。他认为天理不能离开人欲,天理须体现在人欲中。人的生理欲望很重要,但不可以没有节制。只要个人的欲望不违反社会的公共利益,这时候人欲就是天理。他还进一步用“互为合体”来说明理欲的关系。即声色臭味不能违背仁义礼智,必须以之为原则根据; 而仁义理智的道德原则也不是空而不实的抽象存在,它就体现在声色臭味的人欲中。
4. 太极图说
【答案】《太极图说》是北宋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提出“无极而生太极”为核心的宇宙观周敦颐的“阴阳互化而万物出”的宇宙衍化论,蕴含事物相互转化、动态平衡的哲理,阐明“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太极图说》明代编入《周濂溪集》
5. “全变”
【答案】“全变”是康有为根据《周易》的“变易”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提出的概念。他的“天道尚变”的宇宙发展观认为天、地、人都处于变化之中,没有事物是永恒不变的。他的辩证法思想冲击了传统观念,突破了“器可变,道小可变”的局限性,为进行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全面变法的内容包括:
①变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②变事,发展近代下商业;
③变政,推行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
④变法,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
康有为的“全变”思想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超过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突破了早期改良思想家的局限,富有积极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6. 致良知
【答案】“致良知”原自《孟子·尽心上》,是明代王守仁心学的主旨。“致”指推极、恢复; “良知”指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土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人具有的内在力量,而致良知是将良知推广及万事万物,是知行合一的体现。“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7. 前识
【答案】前识是指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韩非在认识论上主要继承了荀子的思想,他认为人要获得认识,必须接触客观事物,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他反对脱离客观事物规律的冥思苦想,他说:“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解老》)“前识”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妄想、臆测。韩非认为:“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他反对主观成见和猜测,指出只要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去办事,就不会不成功。
8. 齐物论
【答案】《齐物论》是庄子的一篇文章。“齐物”是指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理论和道理,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庄子认为的“齐物”是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表面上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而“齐论”是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齐物论》的主旨。
二、简答题
9. 周敦颐“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 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
【答案】(1)释义
周敦颐提出了“主静”学说作为修养方法,认为“无欲故静”。“静”就是安定、安宁,而“无欲”是指排除各种干扰心灵的欲念,使得心灵达到虚静的意识状态。他认为,人能“无欲”仁义
道德的“本性”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
(2)观点
①无欲则静虚动直者,如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不假思念,当时即起之恻隐之情,是直起。本此而发生之行为,亦是直动。此等直起之念,及本此而发生之行动,无个人利害之见,参于其间,故是公的。故曰“动直则公”也;
②若此人一转念,则“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之意,“要誉于乡党朋友”之意,相间而起,此等意即是“欲”其起非系直起,本此而发生之行为,亦小是直动。此等转念,及由此而起之行动,有个人利害参于其间,故是私的,所谓“私欲”也。语谓初念是圣贤,转念是禽兽,意义即如此。若吾人心中无欲而静,则心如明镜,无事则静虚,有事则动直。《通书》曰:“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
③“寂然不动”即静虚,“感而遂通”即动直。“明则通”者,吾人心中无欲而静,则心如明镜,寂而能照。明则能如此,不明则不能如此也;
④天地至公,故无小覆载,所谓“溥”也。公则能如此,小公则有私覆私载而小能如此矣。“圣人之道,至公而己矣。”故曰:“明通公溥,庶矣乎。”
10.简述荀子“天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荀子的“天论”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
(1)明于天人之分
荀子首先批判了“天命”决定人事、“君权神授”的传统观点,主张要区别自然界的规律和社会人事之变化,即所谓“明于天人之分”(《天论》),也就是要界定人与天各自的职责。他认为,天地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并不会根据人的意志而转移。社会的治乱以及人事的吉凶,完全在于统治者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治理措施,而与自然界的变化无必然联系。
(2)天不为而成,不求而得
荀子针对自然界某些罕见的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说明。他利用天地、阴阳的变化说明陨星、木鸣等自然现象,破除了其神秘色彩。他还把自然界视为物质的东西,自然界的变化就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天是不为而成,不求而得的。圣人只需按照自然规律修人事,不用去勉强要求了解天。
(3)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反对在自然界面前消极无为的思想,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伟大思想。他认为,与其思慕、迷信、歌颂“天”之威慑,等候“天”之恩赐,不如积极主动地去犷解自然,掌握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他还认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如果人类能够处于天时、地利、人和,就能够与天地鼎足而立。
11.简述韩愈的道统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1)背景
道统说是中国儒家关于先王之道传承系统的理论。韩愈为了与佛教传法世系相抗衡,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