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哲学史(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学既理学

【答案】“经学既理学”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持有的基本观点。“理学”即新儒学。南宋以来,儒学发展过程中王阳明学派,使本来依靠经书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发展成了以自我为道德标准的新儒学。顾炎武提出“经学既理学”意在重新使新儒学回归到以经学为道德标准的轨道上。

2. 王与霸

【答案】王与霸指王道和霸道,是《孟子》中着重讨论的两种统治术。《孟子·公孙丑上》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指出“王”和“霸”的根本区别体现在“以德”与“以力”区别。霸道是依靠武力的强权政治,王道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仁政,孟子推崇王道而贬抑霸道。王霸之辨成为后来许多学者讨论的话题,也成为统治者两手并用的统治方法。

3. 犯手实做其事

【答案】犯手实做其事是颜元关于格物的思想。他认为心中想过、口中说过、纸上写过都不能算是格物,格物必须是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投入到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中去。颜元反对宋代以来儒者静坐的通病,提倡积极投入到具体的、实际的活动中。他还举了学礼、学乐的例子来解释自己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他认为一定要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礼,什么是乐。总之,颜元反对以思辨、读书、讲问等活动来解释格物致知,强调要“犯手做实事”亲身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才可以获得有用的知识。

4. “独化”

【答案】“独化”是郭象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天地间任何事物的生成变化,皆各自独立,都是无条件无原因的。《庄子·大宗师注》说:“天之所生者,独化也。”“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如果要寻求事物生化的原因与条件,那么原因之前还有原因,条件之外还有条件,推致必将无穷无尽,因此说:“卒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虽然表面上万物相互之间“玄合”但实际上万物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事物各自“独化”相互间没有转化的关系。郭象的“独化”说,具有否定造物主的合理因素,但它也带有偶然论的神秘主义倾向。

5. 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

【答案】“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是宋代道学家在讨论认识问题时常用的一对范畴,它们

是由张载正式提出的。见闻之知主要是指经验知识,是通过耳目的见闻获得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一般性知识。德性之知又称“明德”、“良知”它并不来自于感性认识,是指人先验的道德知识。张载并不否定“见闻之知”的作用,认为见闻之知对于开启人们的理性具有重要作用(启之之要),同时它又是合内外之道的一个征验。但是他又对_者作了区分,他认为德性所知就是一种“天德良知”也就是一种“诚明所知”而见闻之知与之相比只能算一种“小知”。

6. 史伯论“和实生物”

【答案】史伯论“和实生物”是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提出的一种关于世界起源的观点,即和谐与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史伯认为,“和”与“同”不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即“和”是不同元素的结合,其前提是不同与差别,这样的“和”才能够长久,“和成”的物才能丰长。“和实生物”主要强调了多样性的统一(和)乃是人与万物得以生长繁衍的基本条件,简单的同一(同)不可能产生任何新的东西。

7. 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答案】“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出自庄子的《庄子·天下篇》,这是庄子对自己评价。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的意义。因而,在庄子看来,人不可以不在世,不可以不与世俗处,从而对世俗的种种是非、善恶分辨又不可以当真,这是荒诞的。

8. 内丹

【答案】内丹是指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具体的修行原理是:积聚能量疏通自身经络,练功时间越长,正气越多,病、邪、秽气等不干净气态自然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从而内气充盈,病气无存,达到神清气爽的精神状态,继续修行,能量互相感应形成人体生物场,尤其是练功之时生物场会无限制扩大,与宇宙不断重叠,直至合一,这时人处在自身的生物场中无比的舒服愉悦,身心达到极好的调整。这一认识对气功、医疗、人体科学诸方面都有广泛的影响和启发。

二、简答题

9. 简述刘宗周的慎独、诚意思想。

【答案】(1)慎独是不分动静的。

①慎独是刘宗周思想的宗旨,他认为周子所说的“主静”就是他所讲的慎独。后来南宋“道南学派”把体验未发气象作为该派的法门,刘宗周认为这就是慎独工夫。但是他对“慎独只是静存的工夫”这种说法表示反对,同时也不赞成朱熹把慎独理解为已发时的活动。

②刘宗周认为“意”是心的主宰,无论心处于动还是静的状态,“意”都贯穿于心中,即独体

贯穿于心体动静的全部过程和状态中,也就是说独体是无间于动静的。因此,慎独也是不分动静的。

(2)慎独发展为“诚意”。

刘宗周用“慎独”把本体与工夫完全整合起来,他认为慎独就要保持内心好善恶恶的心理意向,即“意”。故慎独又称“诚意”

(3)用诚意来统领致知。

刘宗周说:“端倪在好恶之地,性光呈露,善必好、恶必恶,彼此两关,乃呈至善,故谓之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此时浑然天体用事,不着人力丝毫,于此寻个下手工夫,惟有慎之一法,乃得还他本位,曰独。”从而,他把“诚意”当做《大学》工夫的一个中心,“致知”工夫须以诚意为头脑。他说:“致知工夫不是另一项,仍只是就诚意中看出,如离却意根一步,亦无致知可言。”由此可见,刘宗周把诚意视为比致知更重要的范畴,用诚意来统领致知。这样一来,就能够确保致知一定会处在好善恶恶的方向上,而不至于“荡而无归”。

总之,刘宗周的“意”是一种深层次的道德意志,由陆象山到王阳明到他,分别发展了《大学》中“正心”、“致知”、“诚意”三个工夫,表现了心学道德实践的深化。这样一来,到刘宗周,心学工夫已经发展到了极为深入的程度。

10.简述孙中山的进化论思想。

【答案】孙中山是达尔文主义的拥护者和传播者,他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的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观意义的进化论,包括宇宙进化论、生物进化论和历史进化论。

(1)宇宙进化论

宇宙进化论即“物质进化之时期”指宇宙的起源和形成阶段。关于这一阶段,孙中山将“以太”译为“太极”同时将“以太”作为物质世界的始基,认为“以太”的运动产生电子,电子凝集成各种各样化学元素,从而构成各种物质,进而形成地球。

(2)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是“物种进化之时期”关于这一阶段,孙中山肯定生命始于“生元”生物进化的规律是“物竞天择”。

(3)历史进化论

历史进化论是“人类进化之时期”关于这一阶段,孙中山认为人类的进化是摆脱兽性而形成人性的过程。人类进化的法则不是“竞争”而是“互助”。正是因为互助,人类才可能摆脱现在世界的各种痛苦,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11.张载的“太虚即气”

【答案】张载继承了汉唐以来的元气一元论的思想,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1)气

在张载看来,宇宙的本体并不是佛道二教的虚、无,而是客观实在的物质“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 凡象,皆气也。”不仅有形象的万物是山气构成的,无形的太虚也是山气构成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无形的太虚是气的本然状态,聚散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