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南大学中国电影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沈浮
【答案】沈浮(1905-1994),导演,又名沈哀鹃,天津人。沈浮为40-50年代著名导演,《万家灯火》为其40年代代表作品。这是一部相当现实化的影片。通过胡智清一家的生活变化,真实表现了战后国民党统治区生活的面貌,隐含了对现实的剖析和揭示。《万家灯火》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现实主义冷峻平实电影的典范。
2. 《背靠背,脸对脸》
【答案】《背靠背脸对脸》是黄建新电影的代表性作品,名列都市电影的优秀代表之列。它对现实的细致深刻的剖析,对人物复杂内在性格的表现,对仕途政治的某种挪榆,对现代人心的独特挖掘分析,以及融合他早期理性思考的优长、某种象征意味和生活实况的结合等,比较集中地表现了黄建新电影的特色。达到黄建新电影的上佳水准。
3. “三战”电影
【答案】“三战”电影是《南征北战》(1952), 《地道战》(1965), 《地雷战》(1965)三部电影的合称。其中,《南征北战》位列第一,由成荫、汤晓丹联合执导。《地道战》和《地雷战》是战争教学片。《地道战》导演任旭东创造性地运用故事片形式,塑造人物形象、编织故事情节。《地雷战》山唐英奇、徐达、吴健海联合执导。
4. 郑正秋
【答案】郑正秋,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代表人物。1913年他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23年合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具有划时代意义。与同时代的导演相比,郑正秋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他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除了娱乐作用还有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作用。其代表作品还有《妹妹花》《玉梨魂》等。
5. 《阎瑞生》
【答案】中国第一部情节长片,也是中国电影商业化的发韧之作。1920年,上海洋行职员阎瑞生杀害名妓、谋财害命的事件轰动一时。1921年,陈寿芝等人组建中国影戏研究社将这一真实事件拍成电影,引发观影热潮。任彭年担任影片导演。《阎瑞生》《海誓》和《红粉骷髅》是我国最早的三部剧情长片。
6. 《老井》
【答案】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出品,导演吴天明。根据郑义的同名小说改编,是吴天明继《没有航标的河流》和《人生》之后的义一部巅峰之作。影片围绕儿代农民打井的故事展开,反映了当代农村战胜自然、战胜自我的斗争,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伟大凝聚力,反映了民族文化意识的不同方面。片中人物性格具有复杂性,主题具有多义性,编导以严峻的态度面对生活、反映生活,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出艺术家直面生活、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力量。张艺谋在片中出演男主角孙旺泉,并凭此片获东京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7. 郑君里
【答案】郑君里为新中国建立之前已经创作有出色作品的第三代电影人,40年代末期导演的《乌鸦与麻雀》成为中国讽刺喜剧的杰作。与郑君里、岑范共同执导《林则徐》,影片从林则徐在广东开展的禁烟运动展开,通过禁烟运动、反英斗争等重大事件展现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的风云变幻。该影片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一是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二是在叙事和造型上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8. 《马路天使》
【答案】1937年,袁牧之创作的代表作,该片是30年代中国电影的杰出代表,在思想内涵上达到此阶段电影主流传统的突出成就一一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刻性意义; 在艺术技巧上达到成熟一一具备电影整体表述语言的突出质量。无论是当时还是几十年后复映,都获得了赞誉。《马路天使》为中国电影达到第一个高峰划上了圆满的休止符。
二、简答题
9. 战后“灵魂的写实主义”影片创作都有哪些代表性作品? 为什么说《小城之春》是“蒙尘的钻石”?
【答案】(1)与战时电影相比,战后电影的一个重大转变,是在视角上实现了由英雄到普通人的转换。如果说战时电影主要是通过对英雄的颂扬来激励人们的民族精神和奋斗意志,那么。战后电影则更着重于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角度来把握历史、探讨人生。不仅如此,战后的电影艺术家们还在自己的创作中普遍地增加了心理内容的展示,通过象征、抒情、细节营造等手法来实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如《希望在人间》中的人与鸟的交流、《天堂春梦》中丁建华面对一只小小的蜗牛时的复杂感受、《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素芬与丈夫相见的梦境。这一时期,作为与“忧患史诗”相对应的另一个电影创作系列,发展了30年代影评家王尘无提出的“灵魂的写实主义”的美学追求。它们将叙事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人物灵魂的展示和剖析上,并通过这种展示和剖析,表达出创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这类“灵魂的现写实主义”作品包括:《新闺怨》《关不住的春光》《不了情》《太太万岁》《万家灯火》《小城之春》等。
(2)《小城之春》属于典型的心理剧。在影片中,费穆以优美、淡雅、精致的电影语言,通过一个普通小家的一次波澜,表现了普通人生中的感情、道德意识,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心理写
实主义、完整的散文结构、诗化电影的先河。影片就像一首隽永的诗词,以充满诗性的精致的视听语言,在清淡的风格中传达出浓酪的情慷。它也是一朵凄艳的奇葩,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片苦涩的茉莉香片。它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宁静、幽远恬淡的审美意境渗入到影片中,形成一种婉转含蓄的艺术风格。当时的一位电影评论者说:“作者将一个5人构成的平凡的故事交给导演,在小小的天地里、寂寞的情调中,处理得如散文一样美丽,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小城之春》的深层含义:实际上反映了人对命运的无奈和人类心灵的某种困惑和迷茫。影片中的人物,不论是章志忱、周玉纹,还是礼言、小妹,他们都既是现实中的人物又是某种象征。《小城之春》公映后,一度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的无病呻吟,在相当一个时期没有得到公下的评价。直到上世纪80年代,影片才被重新发现,受到理论界高度重视。本片还被海外影评家誉为中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影片。《小城之春》就像一块“蒙尘的钻石”,随着人们对它的重新认识,定会放射出越来越夺目的光彩。
10.文革时期的八大样板戏是哪八个? 应如何看待样板戏电影?
【答案】(1)京剧《红灯记》《沙家洪》《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八个剧目为无产阶级文艺的样板戏。
(2)一方面,样板戏电影运用中国特有的京剧传统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塑造英雄人物,其中不少唱、念、做、打都很有工夫,演员是一流的,演出水平很高,今天看来仍十分精彩。这也是为什么样板戏电影至今仍有众多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当年拍摄样板戏电影的创作人员,都是一些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电影艺术家,他们虽然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但毕竟还是做出了在那个时代他们能做的努力。但是,另一方面,样板戏电影也是在“三突出”创作原则指导下、在所谓的“经验”模式束缚下、在江青的独断专横控制下拍摄的,带有那个时代浓厚的印记。
11.简述新时期关于电影本体的论争。
【答案】电影本体的论争是新时期对电影理论的研究和论争中一个对电影本体论的研究最重要的课题。我国电影界在解放后三十年长期受苏联蒙太奇学派理论影响。1979年当《小花》《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等一批影片一以冲破传统的风格样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同时,当电影理论家巴赞的《电影美学》和克拉考尔的《电影的本性一一物质现实的复原》等电影理论被译介到中国时,我国电影理论的研究工作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活跃气氛,许多同志从不同的角度对电影本体问题作了研讨。
(1)1979年开始的电影语言现代化的讨论是关于本体论讨论的先声。一些论者针对中国电影表现手法陈旧落后的状况,提出要实现语言现代化,由此在电影界展开广泛争论。这时所谓的“电影语言”只是指代电影创作技巧。根据传统电影观念,内容形式不可分离,电影语言现代化,避开了直接的政治内容,把艺术形式作为独立因素提出来。大部分讨论者认识到应适应时代要求,借鉴世界成功经验,丰富电影的表现形式。
(2)继之有关“丢掉戏剧拐杖”“电影与戏剧离婚”的讨论,进一步接近厂电影本体论。传统电影观念中,电影与戏剧、文学密不可分。针对这一观念,一些论者提出,中国电影要发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