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845西方美学(含西方哲学)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第二性的质

【答案】第二性的质是洛克关于物体所具有的性质的划分其中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中能够产生观念的能力,而第_性的质则是物体借其体积、形相和运动等第一性的质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诸如颜色、声音、滋味等观念的能力。第二性的质虽源于物体的刺激,但它并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具有因人而异的相对性。

2. 中道

【答案】中道是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所作的概括。伦理上的“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他把“中道”作为德性的标准,德性的对立面是“过分”和“不足”两个极端,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中道则表示德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他引用“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形象地说明了“中道”标准的唯一性和邪恶程度的多样性。

3. 预定和谐

【答案】预定和谐是莱布尼兹提出的理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复杂的单子系统如何在各自独立运动的情况下保持协调一致的问题,是莱布尼茨单子论的核心问题。他认为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把能够使它们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序放进单子里面,在由无数单子构成的宇宙中,上帝如同宇宙秩序总谱的作曲者,彼此孤立的各个单子正是根据上帝的前定和谐来进行各自的自然变化,上帝既使得每个单子都向着更高的知觉状态运动,也使得整个单子世界保持一种有条不紊的秩序。这一学说本身存在着矛盾,“前定和谐”本是设定上帝来解决单子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却变成他以宇宙现存的和谐秩序作为上帝存在的一个“证明”。

4. 不动的推动者

【答案】不动的推动者是指能引起运动而自身却不被推动的实体,又称“第一推动者”。亚里士多德从运动和时间的永恒角度论证了永恒的实体的存在。他还从潜能和现实的角度论证了永恒的实体背后,存在着引起变化的内在原因、本原,这种没有质料、既永恒又现实的本原就是第一推动者。它是其他一切运动的原因,但其自身却不动,且不受变化、质料和潜能的影响。它是纯现实,是以自身为对象的纯思辨,也是思想的思想。这个不动的推动者又称神,神并不关心或思考世界中的变化。

二、简答题

5. 简述奥古斯丁的“光照说”。

【答案】(1)“光照说”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把理性比作视觉。 ①奥古斯丁的“光照说”认为,正如只有在光照之下眼睛才能有所见,心灵也只有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才能有所认识; 而正如离开了光线的视觉只是一种潜在的能力,不受光照的理性不能进行认识活动。

②没有不受光照的理性,理性据其本性自然地向光照趋近,就像视觉自然地趋向光线一样。所以,一切有理性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真理,然而只有那些信仰并热爱上帝的人才能充分、自觉地接受真理,并集中这些真理,最终认识作为真理之源的上帝。

(2)“光照说”包含了对人的认识过程的分析。

奥古斯丁认为:

①人的认知能力分感性和理性两种:知识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感性负责搜集材料,而理性用规则将这些材料进行分门别类整理。

②“认识”来源于内心的“集合”工作。

③真理作为理性规则,是上帝之光压在心灵之上的印迹,独立于感性经验的来源。

④认识就是规则加在感觉材料之上的过程。

⑤记忆是联系理性与感性的中介,它保存着一切感觉材料,又是最初运用理性规则的场所。在记忆的基础上产生概念,感觉在概念中按规则分门别类,又按照规则被结合,从而成为确定的知识。

6.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是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一个标准。

(1)德性及其原则

亚里士多德说:“德性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一种适中,一种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它为一种合理原则所规定,这就是那些具有实践智慧的人用来规定德性的原则。”这里的适中,是指既不太多也不太少的东西。它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而是对不同的人是不同的标准。这种适中不是按算数比例上的适中,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

(2)德性的标准和对立面

①德性的标准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一种技艺都要避免过多或不足而去寻求适中,而美德比任何技艺都要更精确、更好,所以美德一定存在以适中为目的的性质。因此,他把“中道”作为德性的标准。

②德行的对立面

a. 德性的对立面是两个极端:“过分”和“不足”。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 b. 虽然,德性是相对于两个邪恶的极端而言的“中道”,但相对于各种不同程度的恶而言,

德性本身也是一个极端的善。

c. 德性与“主动的恶”和“被动的恶”的区别不是程度的区别,德性不是程度上的适中,而是与一切邪恶相分离的善。

d. “中道”表示德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亚里士多德曾引用一句诗:“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形象地说明了“中道”标准的唯一性和邪恶程度的多样性。

(3)美德与恶行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是过度和不足这两种恶行之问的中道。它既是一种中道,又是由于在主动与被动这两个方面,恶行不是做得小够,就是做得过分。而美德则发现并选取了中道。因此,就其实质以及表达其本质的定义而言,美德是一种中道,而就其为最好的、应当的而言,它是一个极端。

由于中道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各种邪恶情感和行为是没有中道的,即程度适中的邪恶仍是邪恶。如通奸、盗窃、谋杀,这些活动本身就具有恶的性质,不是由于他们的过分或不足才是恶。

7. 普罗提诺的“流溢说”。

【答案】“流溢说”是古希腊晚期哲学家普罗提诺哲学的重要概念,用以说明“一”生万物的方式。

(1)概念

“流溢说”是指“一”不动地产生其他本体的生成过程。从肯定方面讲,“一”是绝对的同一体,是单纯而单一的神本身和善本身,是存在物的最高原则和终极原因,是完满自足的源泉。“一”因完满而流溢,因流溢而产生一切。

(2)内容

①“一”的生成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创造是一种外在的活动,“一”是完满自足的。

②“一”由于自身充盈,自然要溢出,但流溢无损于自身的完满。“一”的生成是完善的本性所在,自满自足、产生外物又无损于自身。

a. “一”先流溢出“理智”。“理智”是“一”唯一的直接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b. “理智”能够流溢,流出的影像是“灵魂”。灵魂是能动的、不朽的,可以轮回,可以流溢。

c. 灵魂的流溢物是可感世界。可感事物有形式和质料两个方面。形式是存在于理智之中的理念形式的影像,质料本身是独立存在、没有仟何规定性的漆黑的混沌。

(3)评价

普罗提诺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改造,将分有、摹仿变成流溢,把柏拉图的客观理念理智化、理性思辨神秘化,创立以神秘主义为本质特征的新柏拉图主义。流溢说虽然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但它不仅用内在的流溢关系解决了柏拉图因分有或摹仿而遭遇的难题,而且从根本上改变早期希腊哲学的“生成补偿”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