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845西方美学(含西方哲学)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分有
【答案】分有是柏拉图的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分有”是“具有一部分”,其是由“部分”演变而来。柏拉图认为“分有”是一个解释事物存在的原因的概念。他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即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他认为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是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一个事物分有了什么样的理念型相,就是什么样的存在,分有到什么程度,就与理念型相相似到什么程度。
2. 第一实体
【答案】第一实体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哲学概念,它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范畴篇》中,他认为实体是既不表述也不依赖于一个主体的东西。在《范畴篇》中,他认为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第一实体是一切所是的东西的最基本的载体。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这一个”是第一实体,“这一个”表示“是者”指称的个别事物的存在。在《形而上学》中的Z , H两卷,他又认为个别事物由形式和质料构成,形式先于质料。因此他提出形式是第一实体,认为第一实体是“其所是”,又称“本质”。他在第一实体问题上的不一致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谢林的同一哲学
【答案】谢林的同一哲学是指由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这两部分构成的统一。他认为,哲学必须始于一个绝对同一的本原。绝对的同一性是指卞体与客体尚未分离的本原,是绝对的理性。主体与客体、观念与实在不可分地结合在这种绝对理性之中,理性是派生主体与客体的唯一本原。他认为绝对的同一性自身有一种“原始冲动”,并发展为“原始对立”,因而有了主体和客体、理想和现实的发展。他认为,我们只能借助十理智直观去认识“绝对”。但只有少数天才才具有这种理智直观,这样,同一哲学就陷入神秘主义了。
4. 实践知识
【答案】实践知识是指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分类的一种。实践知识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只考虑具体环境和事实,其对象是个别的事件。它还是长期经验和积累的结果。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知识,思虑和选择是其明显特征,其作用是在生活的具体境遇中,为我们在处理与道德有关的事务方面提供行动指导。
二、简答题
5. 如何理解安瑟尔谟的“信仰,然后理解”。
【答案】安瑟尔模的“信仰,然后理解”是对“辩证法能否运用于神学”这一问题的回答。
(1)神学家们的观点
在安瑟尔谟之前,神学家们就针对“辩证法能否运用于神学”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贝伦伽尔认为辩证法适用于一切事物,而达米安反对将辩证法运用于神学。
(2)安瑟尔谟的观点
安瑟尔谟首先批评了上述两种观点,说:“不把信仰放在第一位是傲慢,有了信仰之后不再诉诸理性是疏忽。两种错误都要加以避免。”然后他又对这两种观点作了调和,提出“信仰,然后理解”,认为应当把辩证法应用到当时的神学家认为理性小能理解的神秘领域,虽然辩证法可能得出与信仰小一致的结论,但这个时候就要“信仰,然后理解”。
总之,安瑟尔谟的主张既承认了“辩证法可以运用于神学”的主张,又维护了“哲学是神学的裨女”的观点。
6. 简述柏拉图的洞喻思想。
【答案】柏拉图在《国家篇》对人类的知识状况作出了一个基本构想。
(1)内容
①设想在一个洞穴中有一群世代居住在这里,并被锁链锁着的囚徒,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前面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力一有一堆火,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当外面的人们举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时,火光就会把这些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由于他们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他们自然地认为影像是唯一真实的事物;
②如果囚徒碰巧获释,第一次看到火光与物体,他就会明白原物比影子比更真实。如果他走出洞穴,第一次看到阳光下的事物,他会先见到阴影,在看到水中的倒影,然后看到阳光中的事物,最后见到太阳自身,并明白太阳是万物的主宰;
③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但他会与他的囚徒同伴们争论幻觉与真理、偶像和原型的不同,并激起众怒,甚至被处死,因此,他的努力最终失败了。
(2)具体分析
①柏拉图认为洞穴中的世界是可感世界,而洞穴外的世界是理智世界。他认为人们与囚徒相像,囚徒代表着人类的状态,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是人类通过教育而获得启蒙的过程:
②柏拉图借解放囚徒失败的故事,阐发了他关于哲学家的使命的观点。虽然哲学家的兴趣是追求善,但为了整个城邦的利益,哲学家必须放弃个人兴趣和思辨的幸福去启蒙和教育人们,因此,他提出了哲学王的主张。
7. 简要介绍芝诺悖论的内容。
【答案】芝诺为了维护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不变的一,他试图指出如果我们承认运动和变化,
则会陷于自相矛盾。芝诺悖论有四个:
(1)二分法
“二分法”是运动着的东西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须先完成行程的一半,而在完成行程的一半后,还须完成行程一半的一半……如此分割,以致无穷,因此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终点。
(2)“阿基里追不上乌龟”
如果阿基里和乌龟赛跑,乌龟先跑一段距离,当阿基里跑完这段路程,乌龟又向前跑了一段距离,当阿基里又跑完这段路程,乌龟则又向前跑了一段距离,如此下去,以致无穷,阿基里只可能无限的接近乌龟,但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3)“飞箭不动”
飞箭在每一时刻都必须占据一个位置,这一位置恰好等于其自身的长度。如果飞箭在某一时刻占据的位置等于其自身的长度,也就是说,匕箭是静止不动的。
(4)“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有两排物体,大小相同,数目相等,一排从终点排到中间点,另一排从中间点排到起点,当它们以相同的速度作方向相反的运动时,就会在时间上出现矛盾。
(5)意义
芝诺指出既然承认存在运动会得出上述四个明显与事实和感觉相矛盾的荒谬结论,那么存在不能是运动的,只能是静止不动的。他首次运用悖论的方法进行反驳,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亚里士多德称其为辩证法的创始者。这些论证的实质是用逻辑推理来否定经验观察,用理性证明来否定感官知觉,奠定了西方哲学把思想的对象看得比感觉的对象更加真实可靠的传统。
8. 如何理解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的思想。
【答案】拉美特利继承笛卡儿的哲学思想,接受了笛卡儿“人的身体是一架机器”的观点,但他不承认笛卡儿的身心二元论。拉美特利将机械论的原则贯彻到底,提出了“人是机器”命题,这一命题是他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而肉体与心灵的关系,则是贯穿于“人是机器”观点中的一条主线。他的论证理由如下:
(1)人是一种有机物质。
拉美特利认为,世界上形态各异的万物是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他认为人是一种有机物质,这种有机物质,由于它的特殊组织而具有了精神的特性。他通过用物质的不同组织形式来说明人,并肯定了人和动物一样都是物质的东西。人只是比最完善的动物再多几个齿轮,再多几条弹簧,结构更精细而己。
(2)人的精神依赖于人的肉体。
拉美特利利用医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科学材料,论证了人的精神对人的肉体的依赖关系。他认为各种心灵状态是同各种身体状态密切地关联着的。心灵依赖于身体的各种器官,并与它们一同形成、长大和萎谢。人有了身体便有了心灵。他明确地肯定心灵是离不开肉体的,不能用肉体之外的原因来解释心灵活动,也不能有肉体和心灵两个独立实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