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916课程与教学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职业倦怠

【答案】职业倦怠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也称为“职业枯竭”或“工作耗竭”。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职业倦怠会对教师产生消极的影响,解决的最好途径是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

2.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答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简答题

3. 简述功利主义课程的组成部分。

【答案】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美生活作准备”,而适应“完美生活”之需要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所以课程就是由实用科学知识所构成。斯宾塞的课程体系由五个部分所构成。

(1)生理学、解剖学。这类课程对应于“指向于自我保全的活动领域”。

(2)读、写、算,以及逻辑学、几何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社会学等。这是与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的知识。这类课程对应于“获得生活必需品的活动领域”。

(3)心理学、教育学。这类课程对应于“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领域”。

(4)历史、社会学。这是合理地调节自己行为所必须的知识。这类课程对应于“维持适当的社会和政治关系的活动领域”。

(5)绘画、雕塑、音乐、诗歌等,这类课程对应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活动领域”。

4. 课程开发的涵义是什么?

【答案】课程开发是指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课程开发既要考虑历史、哲学、文化、政治、心理学、经济等众多影响因素,更要悉心关注这一过程中的所有独特问题以及诸如目标、学习经验或内容、组织、教学、评价和课程改革等一般性问题。现在通常认为,课程开发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政治决策的过程、专家与权威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单是教

育学者和课程专家的工作,而是社会各有关方面共同合作的事业。

5. “附带学习”的涵义和价值是什么?

【答案】“附带学习”,就是伴随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如忍耐的态度、喜欢的情感等。杜威认为这种“附带学习”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因为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对于未来的价值是更为根本的。杜威进一步指出:“最重要的态度是能养成继续学习的欲望”。一般认为,杜威“附带学习”的理念是隐性课程研究的来源。

6. 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 它与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关系?

【答案】(1)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的涵义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不同学科的目标、具体教学过程的目标。

(2)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而教育目的又体现了一定的教育哲学的观点。因此,以何种教育哲学为依据、制定何种教育目的,就决定了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内容、性质与方向。

然而,无论以什么教育哲学为依据,在许多场合,教育目的的提出都不过是一般的观念性的。这种提示本身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展开、课程与教学的评价都难以提供具体的指针。因此,教育目的必须加以具体化,使之成为同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育评价活动有直接关系的教育目标。

7. 有意义学习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答案】有意义学习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1)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即表现出一种积极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关联起来的心理倾向;

(2)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

(3)要学习的新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意义,而不是随意编造的无意义材料。

8. 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有哪些?

【答案】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是:

(1)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否则,就很难开发出理想的综合课程。

(2)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这是综合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3)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与综合课程相适应的评估应当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

(4)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不仅让学习者深入把握每一门学科的重要主题和概念,而且理解不同学科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为不同学科之间

的整合提供有效机制,也才能培养出能够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师。

9.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包括几个阶段?

【答案】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包括两个阶段:

(1)“破的阶段”,在使对方认识真理之前首先清除错误的观点,并使之觉悟到自身的无知,激发对方追求真理的热忱。

(2)“立的阶段”,通过第一阶段而奠定了认识真理的基础,继续通过问答对话,引导对方得出一定的正确见解。

10.举例说明什么是概念学习。

【答案】概念学习是指学习根据类别对各种事物作出反应。它是对事物分门别类的一种能力。加涅把概念分成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两类,它们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

(1)具体概念是指可以通过具体对象来表示的、可直接观察得到的概念,如桌子、书、汽车、花草、蜜蜂等,学习这类概念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已具备了辨别能力。

(2)定义概念是指包含一些抽象关系、因而必须通过定义来学习的概念,如范畴、方程、温度、碱等,这类概念的学习要求学生事先必须掌握作为定义的组成部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同时还需掌握语法规则。

11.随机访问教学和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1)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2)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12.为什么说博比特的“教育准备说”与强调知识技能授受的“准备说”是有差异的?

【答案】博比特的“教育准备说”与强调知识技能授受的“准备说”是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博比特认为,教育要为成人生活作准备的过程不是一个在儿童心智中储存成人生活所需要的诸种知识的过程。人在本质上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储存器,而是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活动者。因此,人的教育应是促进儿童恰当从事生活中诸种活动并取得相应经验的过程,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是一个行动者,而不只是一个接受者。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博比特的“教育准备说”与强调知识技能授受的“准备说”是有差异的。

13.举例说明什么是辨别学习。

【答案】辨别学习实质上是一种知觉学习,即作出知觉的分化。在日常生活和学校学习中,辨别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图画和符号的辨别,是一项很重要的理智技能。辨别学习关注的往往是客体的明显特征,儿童要根据这些特征作出不同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