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禅宗语录产生于唐代,宋代开始蔚为大观,是唐宋时期重要的口语文献。 禅宗语录数量多,口语程度高,被认为是这一时期口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现象的 忠实记录。《祖堂集》成书于五代南唐952年,《景德传灯录》在宋代景德元年(1004) 由东吴僧道原纂集,两书成书相差五十二年,内容和体例上有很多重合与相似之 处,是最初的禅宗灯录体著作。后代的灯录多由此承袭。吕叔湘先生认为禅宗语 录和敦煌俗文学作品代表着近代汉语的开端,所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禅宗语 录一直被视为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材料,《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也被广泛注 意。 古代汉语中没有“词尾”的概念,一般把它和虚词放在一起,称之为“助词”、 “语助”、“辞”、“虚字”等。在古代汉语词尾研究中,“助词”、“词尾”、“词缀” 概念混淆。本文首先对“词尾”进行定义:词尾是位于词的最后一个音节,而不 具词汇意义或者词汇意义已经虚化的部分。 从汉语词汇复音化过程来看,从魏晋时期开始,词语的复音化程度加大,而 唐五代时期更是进一步加快。词尾的产生,是由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必然趋势造成 的,而词尾在汉语的复音化过程中又充当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词根+词尾”这一 附加式构词方式具有巨大的衍生能力。在《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中有明显 的体现。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为基点,抽取了其中的 十二个词尾进行分析。 名词词尾“头”、“子”、“儿”,最初是以复合词成分的资格参与构词的,但是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词汇意义,从而由对等地位的成分降为辅助的附 加成分。但是这三个名词词尾都比较稳定,活跃在汉语各个时期。这一时期也不 例外。本文同时用表格的形式简要描述了它们在《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及 其他时期的使用情况。 形容词、副词词尾是最多的。文章选择了在汉语史各个阶段都存在,生命力 比较强的“然”、“如”、“若”、“尔”,和出现比较晚,使用频率相对不是很高的“生”、 “地”来分析说明。“然”、“如”、“若”、“尔”,是在上古已经产生的,作用类似 的一组形容词词尾,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构词能力已经大不相同。“生”、“地”虽 然并不是一直存在的词尾,但在《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中使用比较活跃。 动词词尾方面比较麻烦,一般认为没有动词词尾,而动词的后附加成分径以 助词称呼,包括“词助”、“句助”,但是这类助词比较复杂,有的可以归为词尾, 有的同时为词尾和助词。所以以附论的形式进行说明,以备讨论。本文选取了词 汇意义虚化程度相对比较高的“将”、“却”、“取”来进行说明。它们经历了类似 的虚化过程。总体来说,它们以词尾的形式参与构词从唐代开始,仅有少数留存 在现代汉语中。 综上所述,词尾从古代汉语经由近代汉语,一直到现代汉语都在参与构词, 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各个词尾的构词能力、具体的组合对象都不尽相同。在发展过 程中,有旧词尾的消失,有新词尾的产生。即使一直存在的词尾,同类词尾之间 也存在着组合上的竞争和更替。本文以描写《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中出现 的词尾使用情况为主,同时以表格的形式对这些词尾在不同时期的出现和使用情 况,作了粗略的统计和分析。以窥见它们在不同时期的面貌,和在汉语词汇复音 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