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重玄
【答案】“重玄”是两晋隋唐时期影响非常人的一股哲学思潮,注重玄理思辨。“重玄”思想上承先秦老庄道家思想,后启郭象《庄子注》哲学思考,为儒、道、释三教所融摄、应用。其涵盖范围广,但外延都有其理论依据,不可混作一体。
2. 五斗米道
【答案】五斗米道是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立的原始道教教派。因奉道者必须出五斗米,或因其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而被称为五斗米道; 又因张陵自称太上老君命其为天师,因此也称为天师道。五斗米道尊老子为教主,视《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沿嗣教,在巴郡、汉中地区继续传播五斗米道。令祭酒讲解《老子五千文》。两晋时期,四川与江、浙地区农民领袖常有以五斗米道的名义起事者。南北朝时,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掉三张(张道陵、张衡、张鲁)伪法,创立“专以礼度为首,加之以服食闭炼”的新天师道,后称为北天师道。
3. 慧能
【答案】慧能是佛教禅宗祖师。他俗姓卢氏,是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慧能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世称禅宗六祖,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二圣人”慧能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禅宗于此时为最盛。他代表作品有《六祖坛经》、《金刚经义》,其思想包含的哲理和智慧,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新民论
【答案】新民论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借用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概念“新民”并且渗入西方近代价值观,提出的一套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梁氏新民论是梁启超对于各种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思考的复合体,所提出的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课题,重点强调人的重塑、完善,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 物化
【答案】物化是庄子的重要用语,其义含混多变。
①是指变幻。《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蓬蓬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谓物化。”
②是指事物的发展变化。《庄子·则阳》:“曰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时时顺应万物变化的人,便能守一而不化。
③是指人的死亡。《庄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6. 二谛
【答案】“二谛”指真谛与俗谛,是由中观宗提出的表述其核心思想的术语。“谛”是真实之意。此宗的大师吉藏,描述此说有如下三个层次的“二谛”:
①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即俗谛;
②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是片面的; 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即真谛;
③第三层次:说万物非有非无,说“不片面的中道”即在于此,这是俗谛。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 中道不片面,而又非不片面才是真谛。
7. 诚者,圣人之本
【答案】“诚者,圣人之本”是周敦颐在《通书》中提出的观点,即诚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根本。在他的思想中,“诚”的地位被极大地凸显了。诚来源于天道(乾元),天道的变化使得“诚”得以确立。诚是一种纯粹至善的德性,是人类的五种基本伦理关系(五常)和人类各种活动的基础(百行之源)。周敦颐把诚提到了很高的位置,成为宇宙和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则。它不仅是一切的根本,是圣人的境界,而且也是一种功夫论,即诚作为一种功夫,就是要改正一切不善的行为而恢复本然之善。
8. 质测、宰理
【答案】“质测之学”、“宰理之学”是明代对国学的划分。
①“质测”是研究各种具体事物规律的,即自然科学。质,就是物质,测,即实测。方以智认为“质测”即对宇宙中的大小事物进行分类,并考察其性质和变化。
②“宰理”是关于社会政治的学问。方以智曾经说过:“专言治教,宰理也。”“宰理”就是关于社会教化的学问。“问宰理,曰:‘仁义’。”是“宰理”的主要内容,可见宰理就是研究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学问。
二、简答题
9. 慧能和神秀在五祖传法嗣时所作的倡,其思想内容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案】相传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嗣时,要求弟子作渴。大弟子神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不满意,故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个褐的思想内容是互相对立的。
(1)神秀不承认真如实体的独立性,认为真如实体有赖于我,我为主体,佛性是从属。认为佛是有“相”的,与五祖弘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思想是相违背的。我是主体,要使得要使“佛性”莫惹尘埃,有赖于“我”去“时时勤拂拭”。
(2)在慧能看来,客观世界是“万境”总归为“六尘外界”而真如实体却不受“六尘”沾染,
独立存在。主观形相全是虚妄。慧能的禅法强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慧能与神秀本同为五祖弘忍门下,但因对参禅的体悟不同,后来分为南北二宗。
10.简述刘宗周的慎独、诚意思想。
【答案】(1)慎独是不分动静的。
①慎独是刘宗周思想的宗旨,他认为周子所说的“主静”就是他所讲的慎独。后来南宋“道南学派”把体验未发气象作为该派的法门,刘宗周认为这就是慎独工夫。但是他对“慎独只是静存的工夫”这种说法表示反对,同时也不赞成朱熹把慎独理解为已发时的活动。
②刘宗周认为“意”是心的主宰,无论心处于动还是静的状态,“意”都贯穿于心中,即独体贯穿于心体动静的全部过程和状态中,也就是说独体是无间于动静的。因此,慎独也是不分动静的。
(2)慎独发展为“诚意”。
刘宗周用“慎独”把本体与工夫完全整合起来,他认为慎独就要保持内心好善恶恶的心理意向,即“意”。故慎独又称“诚意”
(3)用诚意来统领致知。
刘宗周说:“端倪在好恶之地,性光呈露,善必好、恶必恶,彼此两关,乃呈至善,故谓之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此时浑然天体用事,不着人力丝毫,于此寻个下手工夫,惟有慎之一法,乃得还他本位,曰独。”从而,他把“诚意”当做《大学》工夫的一个中心,“致知”工夫须以诚意为头脑。他说:“致知工夫不是另一项,仍只是就诚意中看出,如离却意根一步,亦无致知可言。”由此可见,刘宗周把诚意视为比致知更重要的范畴,用诚意来统领致知。这样一来,就能够确保致知一定会处在好善恶恶的方向上,而不至于“荡而无归”。
总之,刘宗周的“意”是一种深层次的道德意志,由陆象山到王阳明到他,分别发展了《大学》中“正心”、“致知”、“诚意”三个工夫,表现了心学道德实践的深化。这样一来,到刘宗周,心学工夫已经发展到了极为深入的程度。
11.试述朱熹的形而上学。
【答案】朱熹的形而上学思想以太极论、理气论、心性论为核心,强调“无极而太极”、“理气浑然一体”的理学观,主要体现在:
(1)理
朱熹哲学的核心是“太极”“太极”即理。理是先于天地万物的存在者,天地万物都由之发展而来。它是没有具体内容与规定的种子,也是朱熹形而上学中的本体。理是世界万物的本体,它的特性决定本体的特征。
(2)气
气是形成事物的现象和物质体的根源,有形物质的存亡生灭都是气的聚散,气之所以聚散及如何聚散是因为理。
(3)理与气的关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