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Z1702中国近代哲学史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气种
【答案】气种是王廷相为了回答“统一的气为什么能够产生不同的万物”而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万物在宇宙原始物质(元气)中都对应着一种潜在的种子,由于这些种子是不同的,所以由这些“种子”决定的天地万物也是千差万别的。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气种”是具有稳定性的。他提出:“万物巨细柔刚,各异其材,声色臭味,各殊其性。阅千古而不变者,气种之有定也。人不肖其父则肖其母,数世之后,必有与祖同其体貌者,气种之复其本也。”
2. 形而上者谓之道
【答案】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指阴阳及其“道”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不露形迹的。《周易·系辞上》中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国哲学史上,《易传》提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这两对概念,逐渐被哲学家发展为表述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本源与派生物的范畴。汉唐以来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辩论。宋代的朱熹说:“理,形而上者; 气,形而下者。”清代学者戴震则说:“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孟子字义疏证·天道》)
3. 无欲
【答案】“无欲”是周敦颐十分强调的一种思想,他认为要想成为圣人,就要使精神专一不杂,而要做到这种状态,就要排除各种欲念,这样才能在静时保持心灵的虚静,行动也才能公正周遍而没有偏私。但是,他所提倡的“无欲”是指排除各种干扰心灵的欲念,使得心灵达到虚静的意识状态,而不是要禁绝一切感性欲望。这样,无欲就和其功夫论“主静”沟通了起来,所以《太极图说》在解释“主静”的时候说:“无欲故静。”周敦颐延续孟子的“寡欲”思想,认为减少欲望甚至达到没有的程度,心灵就能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成为圣贤。
4. 《中庸》
【答案】《中庸》源自《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庸”作为最高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是指不偏小倚的日用常行之理。“中庸”的基本内容是待人处事,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符合“中庸”精神的行为,孔子称之为“中行”。中行者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耿直而又善于与人合作。“中庸”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
5. 胡瑗的“明体用之学”
【答案】胡瑗的“明体用之学”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提出的教育宗旨,触及了道学思潮的
主题。胡瑗认为圣人之道可以分为体、用、文三个方面。“体”是指哲学思考,“文”是指文化价值,而“用”是指经世济民的外王之学。这三个方面可归纳为体用两者,即“明体用之学”后来程颐将其表述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胡瑗将佛教的体用范畴引入到儒学中,对以后的道学运动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儒家“内圣外王之学”从中引出了“修己”的道德实践和“治人”的经世致用和“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略。
6. 王与霸
【答案】王与霸指王道和霸道,是《孟子》中着重讨论的两种统治术。《孟子·公孙丑上》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指出“王”和“霸”的根本区别体现在“以德”与“以力”区别。霸道是依靠武力的强权政治,王道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仁政,孟子推崇王道而贬抑霸道。王霸之辨成为后来许多学者讨论的话题,也成为统治者两手并用的统治方法。
7. 非攻
【答案】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意即反对攻占。墨子主张“非攻”反对王公大人使用武力攻打“无罪之国”、侵城掠地、杀戮“万民”的行为,他认为这种战争是最大的“不义”。墨子“非攻”主张的具体实践有历史上流传的“止楚攻宋”故事。“非攻”并非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如“汤伐莱,武王伐封”的征伐战争,他认为不是“攻”伐无罪,而是“诛”讨有罪。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8. 《周易略例》
【答案】《周易略例》是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的著作,是王弼总论《周易》主要思想的一组论文,共7篇。王弼的《周易略例》和《周易注》相互配合,集中反映了他的《易》学观点以及解《易》方法论。该书使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解读《周易》,系统总结了读《易》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原则,抛弃汉代解《易》的象数路线,指出理解《易》的新学术路向。他主张要“忘象以求其意”提出了“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解《易》方法。《周易略例》与《周易注》相得益彰,扫除了两汉以象数、谶纬解《易》的学风,开创了一种注重义理的新学风。玄学贵无论“以无为本”提出这个本依靠存言、存象是不能得到的,只能于言象之外体会。
二、简答题
9. 董仲舒神权政治论
【答案】(1)“人副天数”
①内容
“人副天数”是董仲舒神权政治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董仲舒认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他认为人是天的投影,人的形体、身躯、脏腑都是仿效天的产物,头如天圆、耳
目如日月、鼻口如风气、骨节合天数、大骨节合月数、五脏对应五行、四肢犹如四季、眨眼犹如昼夜,因此天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原与依据。
②结论
董仲舒提出了他的天人感应论。既然“人副天数”“为人者天”而又“天辨在人”因而,人的行为必会在“天”上得到反应,天人谴告由此而来。
(2)“尊天受命”的社会伦理观
董仲舒重新树立“天”的权威,重新神化已经趋向自然意义上的“天”赋予“天”以神秘性和宗教性。同时将“天”人格化,把“天”看作是有意志的。主要表现如下:
①天不但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本原,也是社会等级秩序和伦理准则的惟一来源;
②社会最基本的三种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为尊卑有序的等级关系,但最终都受命于天;
③社会的伦理秩序是与阴阳五行相应合的,阳居矛盾的主导方面,阴处于从属地位;
④董仲舒还用五行、四时来附会人伦关系与道德准则。
但董仲舒神化“天”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现实人间的政治生活中,即要为其“君权神授”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三纲五常”的封建等。
(3)“尊君”、“一统”的政治观
①“尊君”
在“三纲”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君臣关系,因此,论证“君权至上”是董子政治观中的核心思想。君权来自皇天所授,那么,君王就具备了常人所没有的双重权威:道德与天意。显然在“人理副天道”的理论构架中,君王成了贯通天人的中心环节。君王既然是“德作天地”、“皇天右之”的人间权威,那么“尊君”就是尊天、敬德的必然结论。
②“一统”
董仲舒借天意为中央一统天下服务,打击地方分离势力。他认为“一”是《春秋》的基本精神,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大一统”。不但要政治“一统”而且要思想“一统”。他主张“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他认为惟其如此,君主独裁的中央集权制度才得以巩固。
10.简评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答案】(1)小国寡民的含义
“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的社会与国家形态。《老子》第八十章言:“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段话对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图景作了详细的描述。
(2)无为而治方天下大安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而“小国寡民”恰好与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对应。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不赞同通过对人民控制的加强来治理天下,相反地,他主张尽量减少扰民,以达成天下大安之目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