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727管理学综合(含公共管理学、管理学原理)之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间断性均衡

【答案】间断性均衡认为,利益集团政治权力在长期来看是平衡和相对稳定的,而一旦公众对公共性的理解突然有了变化,或者集团寻求打破已有的利益格局,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因此,大多数情形下,美国的政策过程呈现的是一种稳定和渐进主义的总体趋势,但与此同时,偶尔会出现不同于过去的重大变迁。间断性均衡框架的核心在于,长期的稳定之后会有一个急剧的改变,然后又是一个长期的稳定时期。因此,不能简单用渐进决策模型来解释政策改变,政策并不是一直都处于一种渐进的逐渐的改变过程当中。

2. 第三部门

【答案】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机构,其既不属于政府公共部门,也不属于市场经济部门。那些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日的,其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的机构,都可划入第三部门。因此,在第三部门中,既可以看到一些在形态和功能上更接近政府机构的组织,也可以看到一些在形态和功能上与私人部门中的企业组织相类似的组织,还可以看到一些具有非正式特征的组织。

第三部门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它既可能提供私人物品(服务),也可能提供公共物品(服务); ②它主要由正式的组织构成,但这些组织可能是公共组织,也可能是私人组织; ③它在提供物品(和服务)时一般并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 ④第三部门的活动往往建立在人们自愿地提供各种资源并在提供物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进行自愿的合作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正因如此,第三部门也称作“志愿部门”。

3. 系统方法

【答案】系统方法是指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整体与部分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它将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并努力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运用数学工具,定量、精确地描述对象的运动状态与规律,为解决如政策系统这一类复杂系统问题,提供研究的新途径。美国学者克朗认为,在政策分析中,若明智地运用系统方法,将会改善所制定的政策质量; 若完全缺乏系统分析,将会使复杂系统中的情况恶化。系统方法的显著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化。

4. 效用分析

【答案】效用分析是风险型决策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指利用效用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决策的方法。在一般的决策问题中,决策者对方一案的选择通常是比较不同方案的期望货币收益值的大小,然后选择其中的较大者为最佳方案。但在许多场合,情况井不是这样,最佳方案的选择往往因决策者的价值判断不同而异。在不同风险的情况下,对同等收益,决策可能不同; 在同等风险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也不同,其决策也将不同。

5. 对策论

【答案】对策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从而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

6. 时间序列分析

【答案】时间序列分析是指基于时间序列(指随时间顺序而变化的观察值的集合)之上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其用于预测时,逻辑本质是把过去和现在的时间相关的趋势向未来时间方向外推。也就是说,它本质上是归纳法的运用。它的基本假设是:观察资料是可信和有效的; 变化趋向和形式是可以外推的。由于过程的内在发展有齐一性,所以预测中对不规则的统计项向规则方向变换是允许的。

7. 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

【答案】自下而上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的所有行动者)作为出发点,政策链条中的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 其强调政策或项目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参与执行项目的行动者的承诺与技巧。这一途径以韦瑟利和利普斯基的《基层官僚与制度创新》一文为代表。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缺乏一个统一的模式,其中有对照意义的是这样两个分支流派:一是以爱尔莫尔为代表的,在政府组织内部,从“草根”(基层)角度来探索政策执行的效率问题,学术界称之为“基层官员的权力观”; 另一分支以约恩和波特为代表,彻底抛弃了传统官僚科层组织的执行观,从多元行动者的互动角度来研究政策的执行过程,学术界称之为“执行结构研究”。

8. 模型方法

【答案】模型方法是指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所提供的观念和印象,不仅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条件,而且是人们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模型方法在满足政策系统整体性的要求下,力求抓住本质、化繁为简,为处理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工具。

二、简答题

9. 20世纪中国政府改革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答案】20世纪中国政府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改革的被动适应性远远大于主动的前瞻性

历次的政府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出于财政、机构、人员、官僚主义的压力,政府迫不得己才进行改革,政府改革是消极的,往往是事到临头,才忙于应付,缺乏主动性、自主性和前瞻性。

(2)政府改革视角的偏狭

一直以来,一提起政府改革,便将其等同于机构改革,政府改革的视角点是在机构、人员的调整上。似乎政府改革就是撤并机构,精简人员。事实上,政府改革或再造涉及多个面向和维度。政府改革最少会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革:a. 结构性变革,如组织结构的重组,层级的简化,人员的精简; b. 工具层的变革,它涉及到政府治理方式、方法以及公务员做事的方式; c. 价值层面的变革,涉及到政府人员的心灵改革。而仅仅改变政府之结构,是无法达到改革目的的。

(3)缺乏对政府改革理沦上的反思

历次的政府改革,都反映出改革的理论准备和反思不足。对于政府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如公共行政的性质; 政府的职责;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政府治理方式,包括政府改革的目的本身,都缺乏系统的理论上的认知。改革在理论上的滞后,影响着我们对政府改革的思考,并限制着我们战略和政策的选择。

(4)政府改革孤立于政治和社会系络

政府改革不能、也不可能游离于整个社会的系络之外。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看,立法、行政、司法、社会组织、政党、经济组织均是一个社会的共同管理者,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能游离于其他组织之外而孤立地存在。观察和处理行政问题,不可孤立地对待。行政部门的问题是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多种因素的体现。因此,政府再造不仅仅局限于政府组织之内,而应与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司法改革、立法改革、社会组织改革相呼应。

(5)效率主义改革典范的局限

检视过去的政府改革,主导我国政府改革的是行政理性模型。这种改革典范是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核心价值的。政府行政必须是有效率的,效率也是重要的。但是效率主义的改革典范也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①效率行政使行政发展与改革的视野狭隘,致使行政发展的目标无法落实,需知道缺乏消费者效用的效率是没有意义的;

②效率行政可能忽视了民主、公平、社会正义、责任的价值;

③效率行政将行政矮化为政府执行的工具,忽略了政策规划、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④效率行政易使行权政过分集中而腐化或使之沦为宰制人民的工具。

10.政府采购有哪些主要方式,其优缺点是什么?

【答案】(1)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