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755公共管理学(二)之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政策议程的基本类型。
【答案】建立政策议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美国学者罗杰·W ·科布以政策诉求的主体为标准,提出了建立政策议程的了种类型。
(1)外在创始型
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对政策诉求进行解释和说明)和扩散(通过一定方式把政策诉求传递给相关群体)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的手段进入政府议程。
(2)政治动员型
具有权威作用的政治领袖主动提出其政策意向,并使其进入政府议程。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政治领袖的政策意向往往能够成为政府的最终决策,所以看似没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政府议程。之所以仍要这样去做,主耍是为了寻求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以便更好地贯彻和实施这项政策。政治动员型以政府议程为基点,以公众议程为对象,其目标在于政策方案的执行。
(3)内在创始型
政策诉求源于政府机构的内部人员或部门,其扩散的对象仅限于体制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客观上不涉及一般社会公众,扩散的日的是为了形成足够的压力以使决策者将问题列入政府议程。“体制内运作”是内在创始型的主要特征,政策诉求的主体并不希望建立相应的公众议程。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政策议程的建立都是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交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其过程表现为不同政治力量的不断组合与分化,既涉及体制内又涉及体制外,现实的情况绝不会像上述模型所归纳的那样抽象和简单,对具体问题还要进行具体分析。
2. 简述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答案】(1)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问题,’的出现意味着需要与现实之间产生了距离或者差别,从而出现了一种令人不满的状态。当这种差别仅仅发生在某些个体身上时,它是一个个体的或者私人的问题。但当这种差别同时发生在许多个体身上时,它就可能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在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中至少令一部分人同时感到不满的状态或现象。
(2)政策议程
政策议程,是指社会公众要求政府采取行动解决各种各样社会问题,但只有一小部分被公共决策者所关注,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议程。
(3)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①政治原则的偏离
任何国家都有其视为立国之本的基本政治原则。坚持这些原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政策诉求一旦偏离了这些原则,政府就会通过各种方法将其排斥在政策制定系统之外。有鉴于此,政治领袖或政治组织为了稳定起见,对于可能会威胁稳定的问题,必然会设法使其无法进入政策议程。
②价值体系的排斥
仃何社会都有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它是人们思考问题的依据和行为选择的准则。凡是与社会主流价值规范相冲突的社会问题和政策方案,都很难进入政策议程。例如,美国人对私有财产和资本主义的信仰,使得铁路国营无法成为政策议程上的一个项目。
③政府体系的封闭
如果政府体系保守,决策过程封闭,政务信息闭塞,民选代表不能代表选民的利益,那么公众与政府联系的渠道就会出现障碍,公众的利益偏好与政策意愿就很难为决策者所知道,普通公众不仅无法与决策者进行必要的沟通,而且不能通过问题讨论等形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公众觉察的社会问题很难进入政府议程。
④承受能力的不足
任何一种政策问题的提出,如果超出了决策者的承受能力,就会受到他们的排斥或回避。尽管这种问题的提出有时对社会有利,符合民众愿望和时代潮流,往往也难以进入政策议程。
⑤表达方式的失当
有些问题本可以通过法定的正常渠道提出,却偏偏要选择非正常渠道; 明明可以在正式场合上讲,却偏偏要进行地下活动; 明明可以采用平和方式提出政策诉求,却偏偏要采取过激的形式; 明明可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地讲明,却偏偏要使用长篇累版、晦涩冗长的分析报告……上述种种表达方一式的失当,很多时候使本该列入政策议程的问题没有被列入。
3. 简述公共服务的质量标准。
【答案】政府的服务品质,主要包括以下七项:
(1)绩效。绩效是民众在接受政府部门所提供的服务时,首先考虑的最重要的面向。
(2)专业特色。这是补充基本的政府产品与服务品质的第一项标准。
(3)可信度。对于许多民众而言,最重要的品质标准是服务或产品应具有的可信度。“可信度”系指一项产品或服务,在某一特定期限之内,能符合民众期望的可能性。
(4)持久性(dw-abilityo )持久性,,系指某一服务或产品对民众所带来利益的持续时间的长短。
(5)一致性。系指政府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其成效是否符合预先所设标准的程度。
(6)及时性。系指政府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必须能够及时地满足民众的需求,或是政府能够及时地解决民众所遭遇的问题。
(7)变动性。系指政府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会根据时问空间的改变而适时转变。民众的期望或需求是在不断变化和增加的,因此政府部门应随时掌握和了解民众的需求或愿望,只有这样,才能提供符合民众期望的产品或服务。
4. 传统强调民主政治监督的顶算原则有哪些?
【答案】针对传统预算所强调的民主政治监督功能及财务收支规划功能,具体有:
(1)公开原则。即政府预算内容应公开,让所有国民皆能充分了解政府的收支状况、则务计划及施政内容。
(2)明确原则。政府预算的收入来源及支出用途、项目与分类皆应明确。
(3)事前决定原则。即政府预算应在年度开始前,经山议会审议通过。
(4)严密原则。预算应对各支出项目产生约束力,并力求与将来决算的一致。
(5)限定原则。预算的各个项目相互间应有明确的界限,禁止经费相互流用,同时限定须在同一年度支出。
(6)单一原则。国家的财政收支应纳入一个预算内作综合表示,不得另有独立的预算,即预算须单一,不得重复。
(7)完全原则。所有收入与支出完全列入预算中,亦即不得有任何预算外的收支,以维持国家财政的完整。
(8)不相属原则。任何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得有个别相属关系,如以特定收入支应特定支出。 政府预算制度起始于抑制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财政要求,其原意在于落实民主政治的监督功能,以防止行政权力的扩展,加重人民的税务负担但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府角色以及职能的转化,现代的政府预算功能也随之扮演着偏重财务规划、管理的积极角色。
5. 公共部门的绩效标准是什么?
【答案】公共部门的绩效量一般是依据经济、效率、效能和公平四项指标,具体内容如下:
(1)经济。经济指标一般指组织投入到管理项口中的资源水准。经济指标所关心的是“投入”的项目,以及如何使投入的项目作最经济的利用。经济指标要求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并不关注服务的品质问题。
(2)效率。效率简单地可以理解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率关心的是手段问题,而这种手段经常以货币方式加以表达与比较。效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生产效率,是指生产或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另一类效率是配置效率,指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满足利害关系人的不同偏好。一也就是讲,在政府部门所提供的种种项日中,如国防、社会福利、教育、健康等,其预算配置比例是否符合民众的偏好顺序。
(3)效果。效果是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即公共服务对于标的团体的状态或行为的影响,通常以产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加以衡量。效果关心的是“目标或结果”。效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现状的改变程度; 另一类为行为的改变幅度。以效率作为衡量指标,仅适用十那些可以量化的或货币化的公共产品或服务,而许多公共服务性质上很难界定,更难量化,而分配效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