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808文学理论之比较文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当今译介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促使这门学科逐渐完成了哪些方面的多重开放?

【答案】当今译介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促使这门学科逐渐完成了四个方面的多重开放:

(1)把译介学研究视域向人类普遍问题开放。

(2)把翻译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活动向与日俱新的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开放。

(3)把翻译问题向广义的政治抑或思想文化领域开放。

(4)把自我向他者开放。

2. 怎样理解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

【答案】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在文化身份上本来就是中国文化传统在外域民族、异质文化语境下与外域风情、人文的一种汇通、整合,如果我们仍然驻留在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一元视域上来研究海外华文文学,这势必与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多重文化身份相悖立。

(2)在海外从事文学创作的华裔在文化身份上有两种主要的可能性

一是移民到海外,二是从小生活在海外。虽然他们大都获有在侨居国的永久居住权,但在血缘的民族身份上他们是中国人,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本土教育。

(3)当他们在外域语境下持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时,在审美意识上和文化价值上,他们在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是中国人。但是用比较文学的比较视域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观察,中国本土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还存在着不同文化身份的差异性。

3. 请结合比较诗学之必要性的论述分析中西比较诗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答案】(1)中西比较诗学产生的学术背景之“同”

①有关于不同诗学的普遍性问题。

②有关于不同诗学的共同本质问题,即各种诗学均含有借形象来“言志”或“抒情”的本质内涵。

③有关于不同诗学的共同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

④有关于不同诗学之中具有类似蕴含的诗学范畴的比较,如崇高与雄浑、婉约与优美、想象与神思、净化与教化,等等。

⑤中西诗学在艺术的起源、功用、性质、灵感、批评、鉴赏等各个层面的共同表现也都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并有相应的研究成果问世。

(2)中西比较诗学产生的学术背景之“别异”

①关于不同诗学之哲学依据的比较

在这个问题上,学界一般认为中国诗学的哲学依据是老庄的“道”,其内涵偏重于“虚”、“无”,这致使玄灵虚空之境是中国诗学所尊崇的最高境界,而西方诗学的哲学依据是“存在”,其内涵偏重于“有”,故西方诗学的最高境界往往表现为对于文学之结构要素的明晰阐述。

②关于不同诗学范畴的比较

这牵涉到诗学构成要素之各个层面,如意境论与典型论的比较涉及诗学本质的不同内涵,物感说与摹仿说的比较涉及艺术起源的不同内涵,再现说与表现说的比较涉及抒情达意的不同方式,意象思维与概念分析的比较涉及诗学运思的不同形态。

4. 艺术构思中,想象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答案】艺术构思中,想象具有天马行空、无迹可寻的特征。但是,艺术构思中的想象也是有限制的。想象受三个因素的制约:想象受生活经验的制约; 想象受创作意图的制约; 想象受传统成规的制约。

(1)想象受生活经验的制约

文学的想象虽然自由,但是还必须服从艺术创作的规律,即想象和虚构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世界,让人能从艺术的虚构中看到生活的真实,加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因此,艺术构思的想象应是基于人生体验的想象。

(2)想象受创作意图的制约

艺术构思的想象还要受制于创作的意图或目的,想象和虚构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艺术创造。想象要有利于形象和意象的创造,要能够深化和拓展主题,想象对于文学创造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3)想象受传统成规的制约

艺术构思还要受文化传统和艺术成规的制约。从现象上看,想象活动仅仅依赖于创作主体个人的生活经验,与其他因素并无关系。实际上,任何个人创作都是在一定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成规中进行的,所以无论作家自觉与否,他的想象都要受制于传统和成规的影响。它们以民族心理、文化原型、思维模式、意象类型、修辞方式、话语操作、结构形式等形态,儿乎无所不在地隐含在创作过程中,对创作主体的想象形成程度不一的影响。

5. 什么是接受的期待视野? 请以中俄文学交往的实例说明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现象。

【答案】(1)接受的期待视野

接受的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阅读前就己经存在的意向。这种意向是接受者在长期的阅读审美习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审美观念。接受文本前,已形成的期待视野渴望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做出某些超前的理解、估计与期待。

(2)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现象

①清末,中国一度对俄国的虚无党小说情有独钟。这就是一个涉及接受中读者的期待视野问题。无党小说属政治小说之列,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清末的一些重要刊物如《新小说》等都刊过虚无党小说,大多描述虚无党人尤其是女虚无党人在革命或反专制行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清

末中国文坛对俄国虚无党小说的接受主要是基于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热情。

②中国读者喜欢阅读情节曲折的小说,一些比较成功的虚无党小说,其布局大多悬念迭生,情节往往惊险曲折。对习惯于鉴赏情节的中国读者而言,在艺术上有很大的魅力。虚无党小说中的侦探小说与传奇小说尤其受中国读者重视,如《女党人》就被置于“侦探小说”栏下,更有不少虚无党小说带有传奇色彩。

③清末尤为看重以女虚无党人为主人公的这类小说,因为俄国此类小说对俄国本土专制主义的猛烈攻击,在当时深受专制残酷统治的中国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共鸣。除此之外,也与当时女权思潮的兴起有很大联系。

总之,俄国虚无党小说在清末的流行只是一种特定环境中出现的特殊的译介现象,读者的期待视野是中国接受俄苏文学和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前提。

6. 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

【答案】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以下变化:

(1)西方文化中的诗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指文学理论,而且当时尚无小说、电影之类的体裁,故此时的文学理论只是狭义的,主要指戏剧的理论。

(2)诗学在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

(3)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诗学被用于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7. 一次成功的文学对话其前提是什么?

【答案】一次成功的文学对话其前提是:

作者和译者均确认并相信作品内容真实,符合社会价值规范,双方均有借助文本对话实施主体对话的诚意。只有这样,对话双方才有可能一起被结合到文学译介及其交往实践这个共同的关系之中,进入彼此认同的对话机制和网络,形成互为主体的沟通关系。

8. “语言工具观”和“语言阐释观”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答案】就译介学的理论出发点而言,其早期的关注重点主要在语言的各种用法之上,可大体归入“语言工具观”和“语言阐释观”这两个范畴,二者间的基本区别主要有:

(1)语言工具观将语言看作交际工具,可表达思想和意义; 语言阐释观将语言看作阐释工具,可以建构思想和意义。

(2)语言工具观所表达的思想来自语言本身; 语言阐释观则以意义建构现实,并且根据不断变化的文化与社会语境打上现实的烙印。

(3)基于“语言工具观”形成的译介学理论要求客观传达信息,努力建构文本类型; 基于“语言阐释观”形成的译介学理论要求阐释文本的创造性价值,尽力描写译入语中所打上的原文烙印,而阐释的基础则是译本的社会功能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