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之比较文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填空题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请列举其中两个潮流_______、_______。
【答案】理论大潮、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或“文化研究”的热潮
【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生机。第一股潮流是理论大潮,第二股潮流是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第三股浪潮是“文化研究”的热潮。
2. 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
【答案】影响研究; 平行研究和接受研究等。
【解析】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两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构成了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比较文学研究的其他类型还有接受研究、阐发研究。
3. 生态女性主义者卡林·J ·沃伦指出,西方世界对自己及其居民的基本信仰、价值观、态度和设想,是由压迫性的父权制概念框架所塑造的,其目的是解释、合理化和维持普遍的支配与屈从关系。这个概念框架最重要的特征是:(1)___,即“上——下”的思维方式; (2)___,即在分离性的二者中,分离的双方被看作是对抗性的、排他性的。(3)___, 即立论结构,这个结构使得屈从地位被证明为合理的。
【答案】等级制的价值思考; 价值二元论; 统治的逻辑
【解析】卡林·J ·沃伦指出,西方世界对自己及其居民的基本信仰、价值观、态度和设想,是由压迫性的父权制概念框架所塑造的,其目的是解释、合理化和维持普遍的支配与屈从关系、尤其是男人对女人的支配关系。这个概念框架最重要的特征是:①等级制的价值思考,即“上——下”的思维方式,它把更高的价值、地位或威望赋予高居其“上”者而不是屈居其“下”者; ②价值二元论,即在分离性的二者中,分离的双方被看作对抗性的、排他性的; 这就把更高的价值赋予其中一方而不是另一方; ③统治的逻辑,即立论结构,这个结构使得屈从地位被证明为合理的。
二、简答题
4. 你认为全球化的趋势是文化同质还是文化多元,为什么?
【答案】全球化的趋势是文化多元,原因在于:
(1)全球化既造成了文化的同质和一体,也有促成文化多元并存之功
若无全球化的普及,各种文化仍然只是自为的存在,很难产生相互了解和沟通的需求。正因为全球化,才出现了西方主体性之外的“他者”,东方文化才作为一种可与西方相对照的力量出现,文化多元才成为可能。
(2)全球化一向被视为抹煞了文化的差异、制造文化趋同的罪魁祸首而为人所垢病
特别是遭到多元文化主义者的批驳与抵制,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之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化并不等于一切文化可以平起平坐,毋宁说全球文化共享是处于优势的文化给我们制造的一个幻像。
5. 什么是本土主义?
【答案】(1)本土主义是指一种与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或者称为文化保守主义。
(2)本土主义主张坚决抵制西方中心主义,力图维护自身本土文化的“纯洁”和“本源”的特色。这种本土主义主张一种危险的“种族分裂论”,它强调民族与民族之间具有所谓的“不可通约性”,并且把它视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3)本土主义实质上既是一种文化孤立主义,又是另一种文化中心主义。
6. 什么是译介学?
【答案】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翻译互动研究。其学理基础是“国别文学”与国际文学交流的存在。
7. 译介学具有哪三个特点? 根据这三个特点可提炼出译介学哪三种理论属性?
【答案】(1)译介学的特点
①译介学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作为过程和结果,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
②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通常并不直接地表现为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
③译介学所面临的各种关系如作品与作者、读者、社会、民族以至生活等,都集中表现为“主体一主体”之间的关系。
(2)译介学的理论属性
①“文学交往实践”;
②“文本与主体对话”;
③“文学的跨国旅行”。
8. 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围绕哪三个问题展开?
【答案】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从译者“目的论”出发而与当代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展开对话,随之,文学系统及其评价标准问题重新进入学者视野,翻译与文学批评等被视作某种“折射”或“重写”形式,并因“诗学”及“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而促成了文学作品的系统转换。
(2)在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可译性”问题再次复活,关于“等值”概念的讨论也因为文化、历史、伦理及政治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拓宽了理论纬度。译介学也开始更加关注翻译的意识形态效果,关心译文再现原文如何体现了经济与政治利益。
(3)这期间,译介学还受到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人类学、地缘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领域。
9. 试述比较诗学在西方崛起的学术背景。
【答案】比较诗学在西方崛起的学术背景是16世纪开其端绪的世界化潮流,其中又以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为其基础。美国学派为比较诗学的产生做了独特的贡献。
(1)早期的法国学派以实证主义作为本学科的方法论基础
强调对于不同文学间影响事实的外部实证研究,排除文学的美学内涵。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难,为了在比较文学领域内替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或美学品格赢得合法性,而后者是符合新的学术精神的。
美国学派要求拓宽视野,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并无事实联系的多种文学现象之间,扩大到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之间,并以文学性为核心,这实际上便已开启了比较诗学的大门。
(2)虽然法、美学者对双方观点互不认同并陷入热烈争论,但是双方的观点,艾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视为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由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抗拒地引向比较诗学。
10.简述何谓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 ),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为何?
【答案】(1)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含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推崇的话语分析方法,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探讨语言、权利、意识形态的关系。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影响社会过程。
(2)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
要了解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必须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三个发展阶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为何。
①第一阶段,从20世纪的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批评关注的主题是在传统文学中女性形象如何被歪曲,批判传统文学批评中的父权意识。这一阶段影响较大的论著是凯特一米利特的《性政治》,米利特大胆地向名作家的权威性挑战,揭露出文学名作中的性歧视现象,并揭示出连文学大师们本人都未必意识到的性政治因素,发出了反抗父权制意识形态、必须重新审视文学史的呐喊。米利特注重从研究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剖析文学传统中的性别形象差异,开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新风气,并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奠定了基础。
②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中、后期
这一阶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己把主要研究兴趣从男性创作的文本转移到由女性创作的文本上面,也就是探讨女人写的女人有什么特别之处。批评家们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女性经典作家的作品,对其中的女性形象的意义提出新的阐释,同时也注意发掘被传统的文学史所忽略或被埋没了的女作家和作品,并且提出了建构女性文学传统、重写文学史的口号。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