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808文学理论之比较文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1)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如“近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等

(2)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三层含义

①它是异国的形象;

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

③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其中第二点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重点,即注重研究创造出了形象的文化。

(3)比较文学形象学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只局限在作家作品,而必须伸展到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它不仅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也是跨学科的。形象学研究的日的不仅在于揭示一个作家、更在于揭示一种文化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则和惯例。

2. 20世纪译介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答案】20世纪以来译介学十分关注译本或译者行为的自主性,因此其基本概念为“等值”和“功能”,整个翻译史便围绕这两个概念与译本或译者行为自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交替展开。

(1)“等值”

这一概念的定义多变,一般理解为“准确”、“合宜”、“精当”、“忠实”、“应和”等,主要指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联系方式。

(2)“功能”

这一概念强调译本与译入语及其文化的联系方式,主要指译本释放各种效果的潜能,这些效果开始于信息的交流,继之于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相应效果的产生,而且要求这些效果应与原文在本族文化中所产生的效果大致近似。这些效果与某些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密切相关,比如宗教戒规、贸易往来、殖民计划、语言政策、民族文学发展等。

3. 简述在女性主义方向下对精神分析的探讨。

【答案】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者都承认,弗洛伊德、尤其是他的弟子海伦娜·多伊奇和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理论对妇女受压迫起了作用。尽管如此,她们还是相信,倘若女性主义者重新解释弗洛伊德的文本,通过抛弃它的生物决定论,强调俄狄浦斯阶段而不是强调人类性发展的俄狄浦斯阶段,或者通过以非父权的声音来讲俄狄浦斯的故事。那么,弗洛伊德的文本也可以被用来实现女性主义的目标,正如反之它可以用于非女性主义的目标一样。

(1)反思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

早期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如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卡伦·霍尔内和克拉拉·汤普森,他们都主张:妇女(和男人)的社会性别身份、性别行为和性取向不是生物学事实的结果。相反,它们是社会价值的产物。他们坚持认为,女人的生物性不是她的命运一一她之没有阴茎的确很重要,但这个重要仅仅是因为社会恰恰是赋于了男性以优越于女性的特权,由此,这三位理论家中每一位都对赋予妇女权力作出了贡献。

(2)支持或反对双亲共同抚育的女性主义者个案

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者多罗西·丁内斯坦、南西。乔多罗坚持应该更多地聚焦于性心理发展的前俄狄浦斯阶段,而不是仅仅关注俄狄浦斯阶段,通过这样的研究,她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权社会如何以创造和维持男性统治的方式来建构性欲与社会性别。根据丁内斯坦和乔多罗的看法,有关作为个人和社会的男人和女人,这里的许多失误可以追溯到这一事实,即妇女承担了全部或大部分抚养子女的职能。如果男人和女人一样承担抚养重任,子女就能在成长的过程中认识到,父亲和母亲都有同样的力量和弱点,人类处境的问题不能归咎于男人,也不能归咎于女人。

(3)发展女性主义对俄狄浦斯情节的再设释

朱丽叶·米切尔表示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俄狄浦斯情境是普遍存在的; 她意味着,没有对乱伦的禁止,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男人交换女人而不是相反,这正说明了人类社会的父权制特征。米切尔认为,交换妇女这一律法,深深植根于人类的无意识,在个人解决俄狄浦斯情结的痛苦阶段浮现出来。因为男人不再需要通过交换女人来建立社会,米切尔推论说,俄狄浦斯情结现在可能成为多余的奥特纳坚持认为,人们把权威、自主性和普遍性归之于男性的,而把爱、依赖和个别性归之于女性的,但这些对于俄狄浦斯情结并不是最重要的。社会性别结合关系仅仅是儿童接触男人和女人的经验的结果。社会如果改变儿童接触男人和女人的经验,也就会改变他们关于“男人特性”和“女人特性”的观念。

综卜所述,在女性主义方向下对精神分析的探讨,主要涉及生物决定论,男性和女性在抚育子女的角色扮演以及对俄狄浦斯情节的诊释等方面。她们认为弗洛伊德的文本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可以用来达到女性主义的目标。

4. 思考一下,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的接受,你还可以发现哪些个案值得研究; 反过来,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接受,你还可以发现哪些个案值得研究。

【答案】(1)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接受的个案

①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样作为俄苏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上,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响显然比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大;

②而在当代的文学接受中,后者明显比前者更受当代作家的追捧,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的接受的一个值得探讨的案例。

(2)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接受的个案

①现代文学史上,中苏(俄)文学相互接受影响几乎是一边倒的形势,俄苏文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②到当代文学时期,尤其是当前文学,中国文坛蓬勃发展,出现大批优秀作家。俄苏文学相

对没落,中俄文学互相影响态势有望或已经转变。可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对俄文学影响为例,探讨当前俄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状况。

5. 译介学之文学对话具有哪三个特点?

【答案】译介学之文学对话的三个特点具体如下:

(1)文本(原作和译作)构成主体对话的重要中介,这是因为对话的主体一一人(作者和译者)常常通过占有或加工文本而发生关联; 同时,进人人的实践领域(译介活动)的文本也以作者和译者之间的交流为中介,重构彼此间的相互关系,生成为人化文本。

(2)对话主体间各自在文学实践中通过阅读、教化、交流而形成的文化共通感既是彼此交往对话的前提,又可通过这种交往对话得以升华,形成不断涵括人类普遍文化价值的新的、更高层次的共通感。

(3)深厚的文化(或审美)经验、准确的精神分辨力、良好的文化(或审美)判断力是建立主体间价值认定的基础。异质文学问共通、共同、共享的价值标准只有经过这种价值认定才能建立起来。

6. 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作为一种理性行为,可分为哪四种类型?

【答案】(1)目的性行为

又称工具性行为,指有明确目标取向的、因果地介入文学文本的一种合理的行为,因此这种行为对应于文本世界。在这种行为中,原文和译本各有目的并互为日的。

(2)规范调节行为

是指参与文学译介这种交往实践的交往双方受共享价值约束的行为,对应于社会价值规范,要求原作者严格遵守源语文化及文学的共享价值,同时要求译者也须严格遵守宿语和源语文化及文学的共享价值。

(3)译介主体行为

是指译者作为文学译介的主体主动表现自主和主观意识的行为,对应于主观世界,可直接产生翻译策略的“归化法”,并且以互动的方式与每个参与者(如原作者和译本读者)发生联系,使他们互为主体,共同能动地参与这种交往实践。

(4)交往行为

是指以语言为媒介、通过符号互动与交往实践、达至相互理解的行为。这种行为以反思的方式对应于文本、社会与主观世界,遵守交往双方共享价值规范,这些规范体现了作者与译者之间对对方行为的期待。

7. 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

【答案】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以下变化:

(1)西方文化中的诗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指文学理论,而且当时尚无小说、电影之类的体裁,故此时的文学理论只是狭义的,主要指戏剧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