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61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怎样的?

【答案】生产关系虽然是被生产力性质决定的,但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小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

(1)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先进的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是说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清障碍、提供可能性,而要使生产力在事实上得到发展,还需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适当的经济体制,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发展生产的有效措施,否则生产力还是小能得到较快的发展。

(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适合与阻碍的程度,依据适合与否的程度而定。例如,一种社会制度没有被推翻,虽然反动统治阶级不可能通过这种社会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但是它能够对现存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某些局部的调整,使它在一定程度上暂时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从而推动生产力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总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或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对于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为前提的。

2. 简述经济社会形态的两种划分法。

【答案】经济社会形态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又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种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人类历史上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因而人类历史就相应地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这三种社会形态是分别由历史上存在的三种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为基础形成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在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因此,二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就是指这两个序列的三大阶段的划分法。

3. 如何正确把握“度”的概念?

【答案】(1)“度”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2)正确地把握“度”的意义

①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对事物的认识还是模糊的、笼统的,是因为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质的阶段。由质进到量,对事物的认识就较清晰一些。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对事物有清晰准确的认识。

②坚持适度原则,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防止“过”或“不及”。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时,人的自觉活动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出度的范围。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的有:“注意分寸”、“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

4. 在认识论上,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有何区别?

【答案】在认识论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立的。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而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2)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而现代信息科学的发展也进一步证明了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正确的。主体认识客体就是主体接受客体的信息,并对其筛选、存贮、加工的过程,这也就是反映的过程; 唯心主义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就是唯心主义先验论。把认识看成是头脑中固有的,是主观自生的是主观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某种“客观精神”的是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是错误的,它不符合人的认识的实际过程。

5. 整体与部分

【答案】(1)内涵

①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和局部、一与多,是一对既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辩证法范畴; ②整体是指若干对象(或单个客体的若干成分)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③部分是指相对于这种整体来说的个别对象。

(2)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

整体与部分是互相对立和互相依存。具体表现为:

①整体与部分互为条件

a.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

b. 整体制约着部分,没有整体,便没有部分。

②整体与部分互相包含

a. 整体包含部分,整体由部分组成;

b. 部分包含整体的基本因素,部分是一具体而微的整体。部分映现整体

③整体与部分互相转化。

a. 最简单的转化是地位的转化,即一个整体对包含着它的更大的整体来说就是部分,一个部分对它的组成部分来说则是整体;

b.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真实的互相转化是一个部分变成与它的整体并列的另一整体,一个整体变成与它的部分并列的另一部分。

④整体不等于部分

整体功能不等于部分功能之和。如果从哲学上加以全面概括,这里有三种情况:

a.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不是功能大小问题;

b 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c. 整体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方法论意义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综合与分析相统一思维方式的客观基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首先把整体区分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弄清它们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然后再经过综合达到对整体的认识。同时,在实践中要注意调整局部之间的关系,更要注意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某一局部的研究和把握。这一观点对于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具有普遍意义。

二、论述题

6. 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答案】“人的本质”概念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它从根本上回答“人是什么”或“什么是人”这一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活动出发,从社会关系人手,从人与动物区别的层次深入到人与人区别的层次来理解人的本质,科学地解答了人的本质问题,把具体性的观点引进了人性论。

(1)人的本质

①含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只能在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才能生存和发展。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只有把人放在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去考察,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②人与动物的区别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把人与动物相区别。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在这种意义上,人的本质是指人的类本质,即人作为一个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其它各类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