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815行政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执行手段
【答案】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为实现政策目标、落实政策内容所采用的政策工具、中介途径与措施方法的总称。行政管理机构的实施活动依靠的不仅仅是该机构官员的态度和动机,以及外部的压力,而且取决于该机构所能获取的政策实施技术。可以说,政策执行手段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政策执行主体执行力的大小。行政执行的手段包括:①行政手段; ②法律手段; ③经济手段; ④说服引导手段:⑤技术手段。
2. 政府
【答案】政府是一个国家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一般地,将政府称为第一部门。政府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它是现代社会中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②它由各种正式的公共机构(或组织)组成; ③它在提供物品(或服务)时一般并不以营利为目的:④通过合法地行使强制力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3. 信息不对称
【答案】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各方在掌握对市场交易具有重要性的信息的量和质上出现了差异。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是,生产者对产品的质量所掌握的信息一般要远远超过购买者。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础,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必然要试图利用其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取利益,而这种谋取利益的活动又往往会降低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
4. 公共政策终止
【答案】公共政策终止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种行为。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而且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因此,政策终止既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结束,也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开始。
5. 零和对策
【答案】零和对策是一种完全对抗、强烈竞争的对策,它最初是著名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提出,后来又由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加以推广。在零和对策中,每次结局时,局中人的支付总和是零(或某个常数),一个局中人的所得恰是另一局中人的所失。简而言之,零和对策是指一方的所得,恰好是对方的所失。
有经验的决策者总是设法避免零和对策论的结果,而是采取以“双赢”,即双方均有利的策略来代替它。这样一方就不必失去对方所得的了。然而,在世界上,经济上的竞争者们都在一个有限的大饼上争夺自己的那一部分,零和对策论可以描述下列问题的特征:通过税收进行收入的再分
配和补偿雇员工资的再分配。
而非零和对策,是既有对抗又有联合的缓和竞争对策。在非零和对策中,各选手的目的不完全对立,对策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情况。有时候选手只按本身的利害关系单方面作出决策,有时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联盟。其结局支付总和是可变的,局中人可以同时有所得或有所失。非零和对策的多样性,与实际经济活动中的许多行为表现是一致的。
非零和对策与零和对策相比,非零和对策在经济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简答题
6. 中国政府改革的主要议程是什么?
【答案】(1)从效率行政典范到民主行政典范:政府治理典范的变革
民主行政典范代表着一种新的、不同于传统的行政理性的典范,民主行政典范并不反对效率行政典范的理念与做法。民主行政包含的内容有:
①民主国家的基石在于民主原则与民主行政,并使民主哲学能渗入其行政机制之中,政府是经人民的共识建立的,政府是手段,而人民是目的,“将人民放在事物的中央”,是民主行政的基本出发点;
②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必须超越特殊之利益集团;
③政府不仅要重视行政资源有效运用,亦应重视公共服务的公平,实现社会正义;
④它强调政府决策的开放性,重视社会公民的参与;
⑤强调与他人共享权力,采取共赢的,而非你输我赢的取向;
⑥政府扮演成长、创造、转变、整合的角色,而非慈祥的父母或训诫式家长的角色;
⑦鼓励多元和创新而非无差别的一致和顺从等。
(2)从控制导向的管理到服务导向的管理
①转变的原因
a. 在控制导向的管理体制下,政府扮演了更多的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角色被淡化。
b. 控制导向的管理体制模式忽视了公共管理的内在价值,使政府存在的正当性受到质疑和话难,也导致官僚主义和人民对政府部门的支持和信心的下降。
②转变的内容
a. 施政目标,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希望和合法期待来决定;
b. 以成本一一效益为基础的效率考量,转变为民众评估的考量; C. 由政府以控制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
d. 由对特定“功能”、“权威”、“结构”、的服从,转变为对“使命”、“顾客”、“成果”的认同; e. 从一味强调按章办事到强烈的当事人取向;
f. 从独断专横的领导到民众参与领导。
(3)从以政府为本位和中心到亲市场的政府
①转变的原因
以政府为本位和中心的政府管制模式导致了:社会经济的死乱循环; 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浪费; 普遍的搭便车和效率低下; 导致官僚主义、寻租和政治腐败; 政府膨胀。
②转变的内容
a. 政府在生产和产品的分配方面的作用应大幅度削弱,由公共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仅是一个例外而并非惯例。只有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的干预才是合情合理;
b. 必须停止对民营经济的活动限制和直接控制,相反应大力促使其发展;
c. 政府不要过分地深入介入金融部门,应促使银行进行商业化运作,否则极易引发市场风险; d. 政府应致力于提供法律和体制上的环境。
(4)从强势国家的单独治理到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
①转变的原因
a. 现代中国政府所面临的复杂性、动态性与多元性的环境;
b. 公共问题的日趋复杂性;
c. 社会行动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使得政府的不可治理性的可能性增人。
d. 政府的治理过程绝非政府单方面行使权力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政府与整个社会的互动过程。
c. 政府、社会、公民的共治已成为当代重要的治理模式。
②转变的内容
需要让民间力量释放出来,整合民间不同领域的力量,将民间资源导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行列,形成国家建设的协作网络,以达到国家发展的目的,具体过程为:
a. 确立行政参与、民营化或商业化;
b. 政府生产性和服务性功能的转移;
c. 共负社会责任;
d. 契约化和委外体制等多种方式。
(5)从政企不分、政府管制到政企分开、放松管制
①转变的原因
中国传统的政企关系最大的特点在于政企不分,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导致了:a. 不能形成科学的投资体制; b. 容易造成责任不清和决策失误; c. 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d. 部门职能重叠、政出多门、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下。
②转变的内容
①考虑到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和范围,国有企业应逐步从竞争性生产和经济领域退出,通过产权处置的方法,压缩国有企业的规模。
②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实行最彻底的分离,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③更多的引入竞争,通过贸易自由化,放松准入,停止补贴和转移支付等方法促使企业更具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