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815行政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精英决策模型
【答案】精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帕累托、莫斯卡,德国的密歇尔斯等。精英决策模型是将公共政策视为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所持的信念、价值观和偏好的一种决策理论。精英分析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掌握统治权的精英人物决定,并由行政长官和行政机关付诸实施,公共政策反应的是精英阶层的偏好、利益和价值选择。因此,精英分析模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代议制民主下各国决策的实际可能的情形。精英分析模型最大的启示是,公共政策并非集合大众的意见而形成,而是由社会上少数人所决定,尤其是在一些民主根基并不深厚的地方。政治精英的分析方法为比较政治研究及比较政策分析开辟了新的途径。不是人民大众通过他们的需求与行动决定公共政策,而是占据统治地位的精英决定公共政策,政府只是执行己经决定的政策,从这个角度来看,精英分析模型更多的强调了居社会少数的精英阶层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公共政策的公共原则,漠视了公众的社会利益。
2. 边界分析
【答案】边界条件,是相对应输入情形输出等价类直接在其边缘上,稍高于其边界和低于其边界的这些状态条件。使用边界值分析方法设计测试用例,通常输入等价类和输出等价类的边界值,选取刚好等于、稍小于、稍大于等价类边界值的数据作为测试用例。它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它是一种决策方法,通过对增量的对比来决定是否采取或取消一种经济行为。
为实现边界分析,可以通过三个步骤实现:
①饱和抽样,指通过多重阶段的采样过程获得;
②诱导性的提出问题,可以用多种形式,诱导地提出各种可供思索的问题,让人们回答讨论; ③边界估计,指制定一个积累频率分布图。
边界分析法与等价类法有两方面区别:
①边界分析不是从某个等价中随便挑一个作为代表,而是选出一个或几个元素,使得这个等价类的每个边界都要作为测试对象;
②边界分析不仅根据输入条件,还要根据输出的情况(按输出等价类)设计测试用例。
3. 多数决定规则
【答案】多数决定规划,是指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多数规则采取两种基本形式:简单多数规则和绝对多数规则。多数决定规则可大幅度地降低决策成本,但也存在一些缺陷:①“多数剥削少数”;②投票“循环”现象,即投票过程细节安排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4. 政策信息
【答案】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即输入关于社会各方面要求与需要的信息,经过转换(领导层的决策),输出作为所制定的政策内容的信息,其中也包括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政策信息的优化与政策优化是统一的:高质量的信息采集、科学的信息处理、有效的信息传递、快速灵敏的信息反馈等,既会保证政策目标与政策方案的优化,也会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政策信息是反映国家进行各种政策性活动的意志、主张、倾向的信号,并表现这类活动的各种关系。除了那些保密性信息外,搞行政信息垄断是错误的。政策信息原则上应该是开放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信息闭塞而造成的政出多门、互相抵消、不同步、不配套等问题。获得政策信息应是多渠道的,既有来自大众交流媒介的各种社会渠道,也有来自政府机关的内部渠道。因此,要加强各种信息渠道的沟通。
5. 投入产出法
【答案】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内容:
①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
②制定投入产出表,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
③构建投入产出模型,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二、简答题
6. 选择方案的一般性方法有哪些?
【答案】对备择方案进行分析的内容,可依据不同的政策问题与目标来确定,原则上讲选择方案的一般性方法有:
(1)经验分析归纳以往政策成功的经验或教训,支持、补充或否定已有方案,特别要注意总结以往或目前正在实施中的有关政策的效果。
(2)抽象分析
抽象分是指利用抽象思维,抽取分析方案中各个主要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它反映方案的本质,如模型方法就是其中之一。
(3)比较分析
在不同方案有可比性,并且具有稳定的比较标准时,可以通过对比,充分认识各个方案的优劣。
(4)因果分析
因果分析是指以因果性为依据,对己知的相关事实,从多元与多层次角度作出解释,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链条加以说明。
(5)试点分析
试点分析是指选取一个可实施方案的小区域进行试验,这个实验方案基本上已经被决策者认可,然后对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分析,推断其实施的可能性。
7.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曾对前来求一官半职的好友,讲过这样一段引人深思的话:“您是我和我家人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我与您的私交对此事(谋取官职)恐怕没法帮上忙。我不是乔治·华盛顿,我是美国总统; 就华盛顿个人立场而言,我可以为您做任何事情,但是,就总统职位而言,我无能为力。”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 作为公共管理者,我们如何区分个人行为与职务行为,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
【答案】(1)华盛顿的这段话是阐释了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中的职业伦理。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是指公共管理中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在公共管理领域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我们承认公共管理者是人,作为个人,我们要求他们应具备一般人做得到的道德。但作为一个职业,公共管理有其更高的职业伦理要求。因为公共管理者肩负着更大的公民信托。华盛顿的这段话体现了公共管理者职业伦理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忠实地执行法律
法律如果得不到执行,它便没有任何意义。没有意义的法律是对政府的嘲弄。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会败坏政府的信誉,武断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如果法律得不到执行,秩序便会让位于混乱。人们喜欢一个法治的政府,而不喜欢一个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人治政府。因此,公共管理者应该崇尚宪法; 尊重立法部门制定的法律; 接受政府的限制; 遵守行政的规定; 追求正义和公正。公共管理者应该成为宪法和法律尊严的捍卫者,宪法和法律价值的体现者,法律的忠实执行者。公共管理者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是因为人们相信他们尊重法律,如果公共管理者执法犯法,那又怎能期望普通公民遵纪守法。华盛顿的这番话正是他作为公共管理者遵守法律的典范。
②为社会树立典范
公共管理职业,之所以是公共的,也是因为它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公民的关注,公共管理者是一个公众人物,其言行对社会起着不范的作用。在私人生活领域可以接受的行为可能是公共领域所不能容忍的行为。政府如果要想改变公民的行为,它本身就必须通过实践为公众树立榜样。公共管理者要为公众树立一个追求崇高理想,具有各种美德,具有人情和人性,节俭等特征的道德人格。华盛顿的这番话在美国建国当初政党分肥制的情况下发表的,表明了华盛顿作为公共管理者所做出的示范作用。
(2)公共管理者要追求的是社会公众的利益,但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下,把小团体、部门、单位的利益置于公众利益之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与公共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实现了公共利益、集体利益,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由于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把公共组织人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消除了公共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矛盾,为公共人的形成准备了基本的生长基础。因此,社会主义公共管理者要把具体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首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