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52政治学原理(一)之《政治学基础》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入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否则任何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

改革、发展、稳定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2. 什么是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与群体利益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1)利益集团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质,它代表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参与国家政治活动。但它不同于政党,政党是通过获得政治权力而发挥政治影响力。利益集团参与政治,作为社会力量,通过言论和行动,通过与政党和政府机关的互动关系,施加影响,反映和维护本群体的利益。因此,利益集团也具有同类相聚性、互益性的理论特性,在实践中它是民间性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2)利益集团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质,它代表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即,具有共同利益诉求的成员组成利益集团,该利益集团的行为反应该群体的利益,并为实现群体利益而努力。

3. 为什么说福利国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

【答案】福利国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而对生产关系作出的调整。但是,福利国家不过是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进一步融合的体现,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用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维护资本主义根本制度,保证其攫取巨额利润,同时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的一种统治方式,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

(1)福利国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生产资料仍然掌握和控制在资产阶级手中。福利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政策措施,只是集中在生产过程、流通和分配领域,并没有触动资本私有制。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力社会化的矛盾仍然存在,这就从

根本上决定了福利国家仍然是资产阶级国家。

(2)福利国家仍然是垄断资本掌握的国家。垄断资产阶级凭借着自己的经济统治和支配地位,掌握和操纵着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而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结合,利用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则进一步强化了垄断资本的政治地位。因此,福利国家采取和实施的各项福利措施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3)福利国家用于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经费,实际上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改变了过去以工资形式支付劳动力价值的形式,而把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先由资产阶级国家抽取,然后再通过社会福利的形式偿付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以国家福利的方式掩盖了资本家对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直接的剥削,实际上更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稳定。

由此,福利国家本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一种现代形态。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加深,福利国家日益表明它并不是解决资本主义矛盾和困境的灵丹妙药,当它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的超额利润时,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就会逐步削减社会福利,出卖国有企业,减少公共工程,本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化浪潮和对社会福利的削减,即是这方面的证明。

4. 简述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的特征。

【答案】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的特征一般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行代议制。即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第二,实行分权制。即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三个机关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

第三,实行政党制。就是通过议会选举或总统选举,由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联合执政或单独执政。以实现资产阶级统治的一种力式。

第四,实行法治。即实行以资产阶级法律治理国家的原则。

5. 简述政治改革的作用。

【答案】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一样,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特别是社会利益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政治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1)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①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政治改革是政治统治阶级迫于形势的压力所采取的政治革新。虽然它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和压迫的手段,可是,由于它在不同程度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因而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②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政治改革更具有了新的内容和意义,它成为无产阶级自觉调整政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社会利益要求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以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手段。

(2)政治改革也是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社会利益和利益矛盾的发展,会对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及统治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在这些要求面前,政治体系常常暴露出许多不完善之处,如政治结构的不完善和不合理、政治功能的不健全、

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政治制度化水平低等。这些缺陷和不足会严重阻碍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甚至威胁到政治统治的稳定,这就要求对社会政治加以改革或改进。所以,政治改革的作用之一就在于适应社会要求,完善或改进社会政治,从而保持现有政治秩序,保障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行。

(3)政治改革又是医治政治弊端的良药。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由于经济、文化、社会乃至政治权力各方面的作用,政治生活的弊病,如政治腐败、官僚主义、以权谋私、专断独行等,是时常发生的,而政治改革就是消除这些政治弊端的良药。通过政治改革,针对这些政治弊端建立相应的防止和克服弊端的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表现。

6. 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因有哪些?

【答案】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因包括:

(1)内部动因:

内部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普及和知识信息流量的增加等方面。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信息流量的扩大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现代公民愈来愈意识到政治系统与自身福利的内在相关性,并相信自己能够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而采取行动,改变政治系统于己不利的政策输出。研究表明,社会成员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构成了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受过较多教育的人更能意识到政府的影响,对政治信息的认知水平更高,掌握更多的政治信息,更有兴趣和能力参与各种组织,讨论政治事务。

(2)外部动因:

外来政治文化成分的进入也是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政治体系的异质性,与特定政治体系相对应的政治文化必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质性。这样,外来政治文化的某些元素常常会破坏原有政治文化与政治结构之间的平衡,以致政治文化和政治体系都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重新建立两者问的和谐。这一过程往往充满曲折,并需要相当长的时问,才可能完成。

二、论述题

7.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发展和特征。

【答案】(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当时社会矛盾运动和政治斗争发展的理论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思想结晶,同时,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和吸收前人政治学说,尤其是法国启蒙政治学说和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中的合理成分而形成的思想革命成就。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社会基础:自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法、德等国的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政治舞台。40年代,西方各国产业革命相继完成,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不断激化。这种社会政治状况,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资料和迫切的政治需要。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理论基础:19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探求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解放的途径,进行了艰苦的科学研究活动,他们批判和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