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长江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经济效益

【答案】教育经济效益亦称“教育投资经济效益”、“教育经济收益”、“教育经济价值”等,是指一国、一地区、一学校投入教育的资金与教育产出的成果的比较。教育的进行必须投入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即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条件下,表现为一定的货币资金。同物质生产领域不同,教育的产出包括:①直接产出,即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各种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 ②间接产出,即这些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投入社会经济之后,由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引起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民收人(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2. 领导力

【答案】领导力是指领导者在管辖的范围内充分地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以最小的成本办成所需的事、提高整个团体的办事效率的能力。领导力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组织的领导力,即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影响力。这个层面的领导力涉及组织的文化、战略及执行力等。二是个体领导力,对于学校来讲,就是学校各级管理者和领导者的领导力。

3. 科层制

【答案】科层制又称“官僚体制”。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科层理论是由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思·韦伯(MaxWeber )博士提出来的。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并非贬义。科层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⑤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它既反映了工业革一命对工商业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法制社会的必然结果。这种以责任制为基础,以权力为核心的理性组织的权威性对提高行政组织的工作效率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简答题

4. 试比较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

【答案】影响力是领导者的言语指令(命令、建议、劝告)和非言语指令(榜样示范)引起被领导者做出预期反应的感召力量,是领导者将个人意志以各种方式施加到他人身上的能力。权力性影响力是指领导者掌握合法职权并能合情合理地加以运用而产生的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指由个人某些特质决定的影响力,通常被称为威信。

(1)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区别

①权力性影响力是组织赋予领导者的,是组织经由一定的组织程序授予职位承担者的,是由组织法规、群体规范和文化习俗所赋予的。随着一个人离开领导岗位,他所具有的权力和与此相应的影响力也就消失了。非权力性影响力是一个人使他人自觉产生追随和服从的能力。它不是组

织赋予的,而是由个人在工作或生活过程中经由不断积累而自然形成的令人敬佩、信服、崇拜一类的影响力。

②权力性影响力的效力受到法律、规范、责任、义务的支持,具有下属必须服从的特性,具有单向、强制的特点,领导者具有强制性的奖惩权、物质和非物质的付酬权、资源的分配权等。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非强制性影响力,服从与否完全在被影响者的掌控之中。

③权力性影响力的影响因素有领导者职位的高低、职权内涵、组织规范、奖惩力度、下属对职位职权的服从程度等,是一种硬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影响因素为领导者人格的力量、才能和学识、资历和背景、情感、人格魅力等,是一种软性影响力。

(2)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的联系

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共同构成领导者的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是受非权力性影响力制约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大的领导者才有较高的威信,制定的常规管理制度才会生效,各项管理手段才能顺利实施; 相反,如果领导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很小,那么,不管这位领导者有多大的权力,他也是徒有虚名。

5. 简述英国教育经济学家布劳格教授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贡献。

【答案】布劳格是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学教授,一也是有名的教育经济学专家。他有很多研究成果,在较系统地总结世界各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主要著作有《教育经济学著作选注书目》(1966), 《教育经济学选读》(I )(II )(1968,1970), 《教育经济学导论》(1970)

他的《教育经济学导论》被西方认为是有代表性的教科书。全书主要包含了人力资本的形成、教育投资、教育对经济成长的贡献、教育设计的目的、人力需求设计法、成本一效益分析:私人的计算法、成本一效益分析:社会的计算法、成本一效益分析的应用、教育的个体分析、教育融资问题等内容。

从《教育经济学导论》中可以看出,教育对经济的影响,是以“代价—效益”分析为主线的。在“代价—效益”分析中,布劳格采用了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同时也以需求、供给关系作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反刘一国家干涉,主张尽量让个人自己选择,通过市场来反映人力供需条件。他所用的“代价—效益”分析方法,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

6. 教育规划的含义及特征。

【答案】教育规划是指国家或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就有关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规模、速度及实现的步骤、措施等所拟定的较全面、长远的计划。其主要内容和特征如下:

(1)教育规划的主要内容

教育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奋斗目标。包括各级各类教育的在学人数、层次、专业结构及学校的数量、规模、布局等。 ②保证措施。为达到目标所需的教师、校舍、教学设备的数量和质量。

③投资预算。实现奋斗目标和保证措施所必须提供的经费数量、来源及分配使用方案。

④实施计划。包括年度发展速度,工作指标、方法、程序和步骤等。

(2)教育规划的特征

教育规划的特征卞要有以下两个:

①粗略性:即教育规划并不具体确定有关的工作步骤和实施措施及具体工作时间表,而只是粗略规定各有关的发展指标,是对较大范围、较大规模以及较长时间内教育发展的总方向、大口标、主要实施措施及重大措施的设想。

②综合性:制定教育规划应以全社会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为出发点。从教育行政管理上讲,为了加强教育事业的宏观调控,不但要制定好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又要制定出单项的教育计划。

7. 如何理解当代校长的角色? 你认为学者担当校长的利弊何在?

【答案】(1)当代校长的角色

①校长的角色与教育产品的属性有直接关系。教育产品的公共性程度随着时代的变化、管理理念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从而导致校长角色的变化。

②在当代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逐渐被认可,市场元素介入,使得加强学校自主管理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校长就成为具有一定管理自主权的学校管理者的代表。

(2)学者担当校长的利与弊

通过分析学者所具有的普遍特征和校长要承担的相应职责,对学者担当校长的利与弊具体分析如下:

①学者担当校长有利的一面

学者具备的许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是有助于担任校长一职的,诸如:

a. 学者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校长要对广大师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坚定不移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校长还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者所具备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恰好可以满足校长的这一职责要求。

b. 学者掌握着精深的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校长要熟悉和了解教育理论,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而学者所具备的教育方面的知识,可以很好地完成校长这一职责。

②学者担当校长不利的一面

由于学者研究和工作的需要形成的一些特点,可能会不利于从事校长的工作,诸如:

a. 学者对于教育实际了解不多,将会影响校长的科学决策。校长的经常性工作就是“拿主意”,除了对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外,还需要对日常工作中的特殊事情及时决断。而学者往往缺乏对教育或学校实际的了解,从而可能会不利于科学决策的给出。

b. 学者通常缺乏组织管理的能力,将会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校长须具备组织管理教职员工,以及协调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能力。但学者往往缺乏实际管理和沟通协调的能力,因此,可能会影响学校的有效运作。

以上关于学者担当校长的利与弊的分析,是介于普遍情况进行的,实际中往往有例外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