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长春工业大学教育管理学(跨学科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

【答案】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

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教育成本有两个构成要素,一是来自学生的成本,另一个是来自非学生方面的成本。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是指教育成本改变了过去完全由国家来承担的状况,而形成了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教育投入机制,实现了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2.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答案】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证制度。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它是公民成为教师的前提条件。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意在藉此促进教师职业专门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教师队伍。《教师法》和1995年颁发的《教师资格条例》中,对教师资格作了明确而详尽的规定。首先是教师资格的条件:①必须是中国公民; ②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③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进行教育教学所必要的身体条件; ④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其次是教师资格的认定。达到了上述教师资格条件,并不意味着自然取得教师资格,还必须经过法定机构的认定,才能取得教师资格。关于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认定教师资格,应当由本人提出申请。第二,不同的教师资格分别有不同的认定机关,如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机关认定;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经县级政府教育行政机关审查后,还要报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认定。第二,认定机构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教育行政机关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在接到公民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的条件进行审查; 对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对小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30日内将认定结论通知本人。

3. 教师考核

【答案】教师考核是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职务任职条件和职责,运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对教师上作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确立了我国实施教师考核制度。教师考核是教师管理中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其目的与作用在于:为教师的使用、培训、晋升、提级提薪、奖惩提供依据; 引导教师按教育规律办事,以提

高教育质量。根据《教师法》的规定,我国负责教师考核的机构是聘任教师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教师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实绩四个方面。考核的方法,按形式分有教师自评法、学生评价法、教师相互评价法。我国《教师法》在总结我国的教师考核实践经验基础上,借鉴国外有益的理论与尝试,提出了实施教师考核的两项原则,即公正、客观、准确的原则和充分听取意见的民主性原则。

二、简答题

4. 扼要论述教育服务的基本观点。

【答案】(1)教育服务,其主体主要是指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与物质生产领域联系紧密的高等专业技术学校教育,不应包含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

(2)教育服务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与其他商品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没有本质区别,因此,教育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商品性,教育服务就是商品。

(3)教育服务这种商品的特点,在于教育劳动不作为物,而是作为提供服务,提供的活动性的劳务或服务。这种服务或劳务本身具有价值,在市场上交换,同物质形态及其他形态的商品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形式上的不同。

(4)教育服务买卖关系的实质内容是教育所培养的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或者劳动力的劳动能力。教育服务作为买方,它需要培养劳动力的教育资金投入,即教育成本,也就是劳动能力的生产费用和再生产费用,也可称教育费用、学习费用。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的价值,是伴随着劳动力教育程度即教育成本的提高而提高的。教育服务作为卖方则是将教育所培养的各种劳动力,投入劳动力市场,供业主选择和聘用。不同教育程度、具有不同劳动能力的劳动力,具有不同的价格,即工资水平。

5. 简述国际上教育经费的主要拨款方式。

【答案】政府的教育经费分配方式卞要体现为拨款模式。据世界银行对38个国家的研究分析,可将其归纳为四种不同模式:

(1)协议拨款模式

协议拨款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预算是根据上年基数、财政能力和发展要求提供增长系数,主要反映历史趋势和政治需要,对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2)投入拨款模式

投入拨款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依据学生人数和单位成本拨款,在拨款公式中增加加权系数,以反映学校环境、学生层次及教学质量的差别。投入拨款的最大问题是拨款与招生政策的联系,即在学校拥有招生自主权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对拨款进行有效分配的问题。

(3)产出拨款模式

产出拨款模式将拨款与毕业生数量挂钩,以减少重读和辍学率。产出拨款单纯以毕业生的数量为依据,而忽略了质量问题,并且也无法解决学校所需的科研资金。

(4)质量拨款模式

用该模式实施间接拨款计划,对高中毕业生进行大学入学能力测验,招收优秀高中毕业生的人学可获得特别资助。质量拨款的根据是大学入学能力测验,但这种测验的信度和效度并不完全可靠,招收到优秀高中毕业生的大学的质量也不一定就高。

6. 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教育投资比例的确定要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经济、人口、科学技术以及政治等因素,都对确定教育投资比例有制约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经济因素的影响

社会经济是指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增长指标、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决定性质,是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决定性因素。它对教育投资比例的影响具有经常性与持久性。

①一个国家教育投资比例的大小,首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程度与速度,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这是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物质前提与客观依据

②一个国家经济力量只能提供它的物质资料的一部分用于教育投资,只能在这一前提下才能考虑不断增加教育投资的比例。

③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对教育投资比例会提出必须超前增长的要求,教育投资比例要满足一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教育投资超前增长的速度必须加快。

(2)人口因素的影响

教育投资比例直接受制于社会人口因素的影响。教育投资是用于培养人的费用,是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投资,因此人口因素是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直接相关因素。社会人口对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影响着教育投资比例和增长速度。

②人口分布的密度对教育投资比例也有影响。

③人口年龄构成也是人口对教育投资比例影响的一个方面。

④社会人口文化教育程度构成,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文化教育程度构成,也是人口构成的组成部分。

(3)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

科学技术也是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对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的程度结构和专业结构。

②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经济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从而对人均教育投资比例水平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动教育内部各环节的变化。

(4)政治因素的影响

社会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形势等同样是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