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学质量管理
【答案】教学质量管理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工作能否实现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水平。教学质量的管理就是通过各种管理活动,使教学效果达到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的要求,从而保证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人才的规格。教学质量管理,既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搞好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 知识经济
【答案】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或者说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特征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有:①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 ②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③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 ④人力资本素质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3. 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
【答案】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
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教育成本有两个构成要素,一是来自学生的成本,另一个是来自非学生方面的成本。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是指教育成本改变了过去完全由国家来承担的状况,而形成了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教育投入机制,实现了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二、简答题
4. 简述教师心理挫折产生的条件及其预防机制(挫折后的表现)类型。管理者如何对待和帮助教师调整挫折情绪和行为?
【答案】(1)教师心理挫折产生的条件
教师心理挫折通常在以下情沉中产生:
①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对社会的认识过分理想化时,一旦见到丑恶现象或不公平的现实,则容易感到失望。
②成就需要强烈而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时。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或环境所允
许的条件,或学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过高造成过重压力时,都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失败感。
③当教师面临多种角色期待,而这些期待之间互相矛盾和冲突时,可使教师产生挫折感。 ④当教师产生土作中的失落感、疏远感时。如果教师对所在组织和人群缺乏归属感,人际关系不佳,或上作环境恶劣而个人无能为力时,都会产生这种感觉。
(2)教师心理防卫机制的类型
面临挫折和冲突,有人可能面对现实,积极想办法去解决,有人可能产生一些摆脱挫折困扰的心理防卫,以消除和减轻焦虑状态。这些心理防卫机制有:合理化、改变目标、暂时转移注意中心、压抑、投射、文饰、逃避和自居。前三种反应属积极性的,而后边几种则表现消极,长期存在会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
(3)对待和帮助教师调整挫折情绪和行为的对策
管理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帮助教职工消除遭受挫折后的不良情绪或不佳表现:
①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师的挫折及表现。管理者对受挫者的不佳表现要豁达大度,满腔热情地给予帮助,创造解决问题的气氛,而决不能疏远或打击。
②创造条件让受挫者将情绪释放出来。可以通过私下交谈或开会,让他们诉说自己的不满,也可以暂时回避让其发泄。
③针对受挫原因,改善受挫者的处境,尽可能消除那些引起挫折和冲突的因素。
④对教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培养不畏困难、百折不挠、乐观进取的精神。
5. 简述当前教育管理过程中信息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答案】目前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如下:
(1)问题:渠道过分单一,出现信息梗阻现象。这是指上下级意见沟通的渠道单一,只有正式渠道,而忽视了非正式渠道的存在。上级无法全面了解下级,下级也无法使有关方面了解自己的情况,造成上下左右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办事效率。如厂解和选拔千部,评职称中存在的问题,大多与缺乏信息的沟通有关。
对策:这个问题的解决,在于使人们认识到信息沟通的重要性,拓宽信息沟通的渠道,多方面了解干部,多渠道输送信息,就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2)问题:渠道过长,产生信息衰退现象。这主要是指由于管理层次的过多,通讯设备的落后,信息的传递失去了时效性,或信息的强度减弱,影响了管理的效益。如,中央有关会议精神,一层层传达到地方,已经没有了会场上的气氛和热情。
对策: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对信息进行层层加压,或缩短往外传递的渠道,以保持信息的强度。
(3)问题:正式渠道不完善,出现非正式渠道的信息。正式渠道是指通过行政组织传递信息的途径。非正式渠道是指行政组织之外,群众消息的传播和散布。非正式渠道传播的消息往往比正式渠道传播得要快,但容易造成信息“失真”。这是因为传播信息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信息的需要不同,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了加工和筛选。这样一来,往往容易出问题。
对策:针对这种情况,管理者应当注意完善正式渠道(如对话、公示、及时传达、公开办公、增长率加透明度等都是好办法),引导非正式渠道信息的传播,对非正式渠道信息的传播加强控制力度。
(4)问题:其他因素的干扰。这是指传播信息渠道之外的一些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情感、成见、倾向性等因素的干扰。
对策:对于这种情况,管理者要特别注意排除感情因素的干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责任心,加强群众观念,树立现代的管理观念。
6. 学校教室建设要把握什么基本要求?
【答案】(1)中小学教室的类型与一般建设要求
①中小学教室的类型
一般将中小学教室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教室,在我国的教学体制下,它是给一个班级专门使用的上课和开展班级活动的教室; 另一类是专用教室,是为各个学科开展特定教学活动而设置的,这类教室属于公共教室。
②中小学教室建设的要求
a. 保证每个班级有一个普通教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当增加专用教室的数量。适应分层教学、合作学习以及课外活动的需要,新建学校应当考虑增加小型教室的数量。
b. 教室应安排在最佳采光朝向的位置,同时采取措施避免阳光直射到室内,防止炫光。教室要使用荧光灯具,保证照明质量,不得用裸灯,灯具的数量、功率、布置方式和悬挂高度必须满足照度、均匀度的要求,达到规定的照度标准。
c. 教室要保证良好的声学环境。影响学生在教室中接受和理解声音信号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学生与声源的距离、内外环境的背景噪声的大小及其对信号的影响以及直达声和回音混合而成的混响。为保证学生听课的声音质量,需要隔绝外部噪声,减少内部由于回音(但音乐教室需要符合规定的混声)和照明设备噪音而形成的干扰。
d. 教室要有良好的通风、保暖、降温条件。
e. 教室建设要确保学生安全。
(2)教室的面积
教室面积大小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不同年龄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班额的大小、本学校学生入学发展的趋势,可使用的资金和土地状祝、教学活动的特点,教室内教学辅助设备多少、学生用家具的大小和数量等条件,但是必须达到普通教室的底线面积。
7. 校本管理理论关于教育的假设是什么?
【答案】(1)校本管理的概念
校本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运动中兴起的一种学校管理新潮流,其本质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自主管理。它强调教育的主管部门将其权力逐渐下放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